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边缘地带的传统村庄被大规模征迁,出现了新型社区即“村改居”社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村改居”社区的公共道德面临着诸多问题。有效开展“村改居”社区的公共道德建设,可以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居民的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和公共参与,维护社区公共秩序,最终实现“村改居”社区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建设成为了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无锡市Z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Z社区的公共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邻里互助的公共意识不足、公共责任感有待提升、公共参与有效性较低以及公共秩序偏混乱。究其原因,道德教育、道德环境、管理主体和社会转型对“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建设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公共道德教育队伍缺失、教育制度不完善,物质环境建设投入少、精神环境建设不足,政府行为和职能出现偏差、居委会服务工作不到位、居民不参与的传统思想浓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流动人口融入形成陌生人社区。“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具体对策应从社区教育、社区环境以及社区管理三个方面考虑,主要包括:强化社区公共道德教育,即培育居民公共道德精神;与高校合作,建立专业的公共道德教育队伍;进一步完善公共道德教育制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优化社区公共道德环境,即科学合理地规划社区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优化精神环境。规范社区管理主体,即发挥政府在公共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完善社区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健全居委会在公共道德建设中的服务职能,推动集体资产增值,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协调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动居民在公共道德建设中的参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