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困生的数量却持续增长,并且远远超过了小学和高中阶段。因此抓好学困生的转化,是许多初中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场所,学困生的学习主要发生在课堂上。课后辅导很大程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辅导,并不能完全帮助解决学习困难。这充分说明课堂参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参与的理解似乎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不存在参与行为,给予他们再多的关注也是徒劳。因此,本论文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访谈三种研究方法。问卷分为A和B。问卷A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划分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问卷B则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动机、参与方式、参与评价、参与效果四个维度来探讨。问卷A主要收集定量数据,问卷B则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力求采用综合性研究从根本上把握课堂参与,真实反映学困生的英语课堂参与现状。除此之外,本研究还采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来探究学困生参与不足的影响因素。课堂观察表主要用于记录学生的参与时间以及课堂表现。访谈对象则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本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问题:1、初中学困生英语课堂上的真实的参与现状如何?2、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在英语课堂参与上具体有何差异?3、哪些因素影响着学困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研究结果表明:学困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相对较少,与学优生、中等生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相比之下,学困生的行为参与比较低,认知参与中也仅仅局限于使用浅层策略和可靠策略。换句话说,他们更喜欢机械性记忆与练习,而非独立思考。在英语课堂上,他们经常依赖于老师的帮助,因此更容易出现焦虑感和厌倦感。此外,学困生对自己的参与动机和参与方式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参与时间和参与的活动类型也比较少,大多数参与往往是被迫的。而且,教师也较少关注学困生,很少给予他们及时评价或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研究还发现,学困生的参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参与了课堂,但所学的内容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研究发现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响他们的参与,例如,课程的吸引力,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师生关系等。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学困生英语课堂参与的一些方法:教师应细化学困生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会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