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通过生态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以山西泽州县长河流域为例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该区生态脆弱、景观破碎化严重和生态稳定性低等问题。因此,开展长河流域土地整治生态网络规划,不仅可以为该区生态保护提供支持,也可为该区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决策参考。本论文通过分析长河流域景观格局现状,并利用粒度反推法和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开展了该区生态网络中生态源地、廊道与节点三要素研究,构建该区生态网络为该区生态整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如下:(1)分析了长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计算不同粒度栅格与相同粒度栅格下景观特征,并通过结果分析得出最优粒度大小,提出生态源斑块。研究结果表明:在粒度大小为350米时,区域内斑块密度、斑块数量、景观形状指数、内聚力指数、连接度等景观格局指数最优,此最优粒度获取生态斑块数为36块。(2)量化指标构建综合阻力面。通过对研究区的调查和分析,获取了对长河流域生态环境具有主要影响的景观类型、坡度、高程、有效土层厚度等四个指标要素。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提出该区生态网络构建的综合阻力面。(3)在综合阻力面的基础上通过最小耗费距离模型,选出综合阻力面上生态阻力值最小的30条生态廊道,以及廊道上生态脆弱的41个生态风险点,形成研究区完整的“基质-廊道-节点”的整治区生态网络结构。(4)将规划成果与整治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对构成网络的生态要素源、廊道和节点进行优化和调整,提供优化的相关措施和调整意见。论文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研究区的区域生态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生态服务系统总体质量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