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发展转型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同时,企业也经历着资本投向、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市域内的企业迁移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尽管目前对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及其空间迁移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迁移的探讨却很薄弱,研究进展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因而,对制造业企业迁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了文献归纳和演绎法、实地访谈咨询、辩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城市市域范围内制造业企业迁移特征、模式及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对国外企业迁移理论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其次,从分析中国城市市域内制造业企业迁移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入手,对转型期制造业企业迁移机制进行了深入透析。中国城市市域内制造业企业迁移先后经历了单一行政主导时期(1949~1978年)和转型期的内外力并重时期(1978~2010年)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制造业企业迁移是在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与规划下完成的,在空间上表现为向心式为主的,中心城区与近郊内缘互相迁移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制造业企业迁移则是政策机制、市场机制以及企业自身应对环境变化三方面的共同结果,在空间上呈现向心集中与对外扩散再集中,梯度式迁移与跨越式迁移模式共存的特点。最后,以兰州市为例,对前述的理论总结进行了实证。兰州市制造业企业迁移大体经历了缓慢增长(1949-78年)、波动式加速增长(1979-90年代中期)和大规模稳定迁移(1990年代中期至今)三个时期,在空间上依次对应于向心式迁移、内外互迁、跨越式扩散再集中迁移3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压延制造业企业逐渐取代了传统机械设备制造业、原料密集型轻工业和都市型制造业,成为企业迁移的重点行业;小规模企业(就业<50人)取代了中等规模企业(就业数<100人)成为转型期企业迁移最为活跃的群体;发生迁移的企业性质逐渐多样化,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成为转型期企业迁移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