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言称谓系统作为词汇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对方言区整体方言面貌的反映。方言社会称谓语是一个敏感,复杂,多变的系统,重庆方言是西南官话区的重点方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语料库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典型例子描写法等研究方法,力求对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本文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讲述了社会称谓语的概况,变迁,泛化成因,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来源调查,较为全面的反映了重庆城区社会称谓语的面貌。本文以称谓语的界定和分类为开篇,简要描述了重庆城区方言的概况和词汇构成。第三章对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系统做了整体描述,概括除了重庆城区方言系统中常用的社交称谓语,包括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通用称谓语,零称谓语等情况并举例说明其用法和成因。接着又介绍了在重庆方言称谓语系统中区别于共同语特征明显的群体称谓语和方言称谓语后缀,它们是重庆城区方言社会称谓语中庞杂且独具特色的一支,对研究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系统有重要意义。同时亲属称谓的泛化和其向社会称谓语转移的成因和发展过程也是重庆城区方言中社会称谓语研究不可忽视的环节。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方言体系的面貌和变化发展趋势。在第四章主要讨论了重庆城区方言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并以中国社会称谓语的变迁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方言和共同语通用的社会称谓语的变化情况以及在方言中和在共同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变化方向。又以时间为研究主线,探究了中国社会和方言系统中七八十年代至今的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发展情况。其中涵盖了一些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使用人群众多的重点社会称谓语的兴起,发展,泛化,消失等情况。本章还着重探讨了部分社会称谓语的泛化及其成因。对新兴称谓语的类型和社会称谓语的差异也在本章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本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中,就在重庆城区方言中的典型社会称谓语的兴起,变化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特别是就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特殊个案,如“孃醺”“老师”等变化速度快,泛化程度高的称谓语进行举例分析。同时对重庆城区方言中社会称谓语部分来源进行文化调查,得出重庆城区方言中社会称谓语变化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论。移民,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都是影响社会称谓语变化的因素。最后,总结全文的议题和观点。
其他文献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作为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学科,只有不超过六十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二战后,许多前殖民地国家摆脱西方殖民者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些后殖民国家面临许
穆勒五法是归纳法的一种,是寻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依据因果关系的某些特点,把某些明显不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的先行情况排除掉,而在其余的先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确立因果关系
认证认可工作属于合格评定的范畴。我国从最初的产品认证,扩展到了当前的四大类合格评定活动,其中增加了管理体系认证、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认证认可工作能够提高
1日龄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后,应用MTT法测定番鸭血液、脾脏和胸腺的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应用血凝抑制方法检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抗体变化规律,探讨MDRV对B淋巴细胞功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国际性的文艺思潮。作为同处于亚洲的东方国家,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人们关注。机器翻译分为字典翻译软件、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软件三大类。相比于前两类,
弓网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电力机车获取电流的基本保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实现弓网之间日常运行监控的技术,而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以其非接触、响应速度快、精度高、测温
本文以为,基于对近代西方侵略和中国民族危机的清醒认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一方面在现实中赏西批中,即对近代西方的学术和制度表示高度赞赏,批判现实中国的社会政治弊端;然
近年来,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幕上。而《甄嬛传》就是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自其开播以
汉语的虚词在语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介词作为虚词的一种,其用法复杂灵活,涉及因素较广。韩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在介词上出现的偏误非常多。而且偏误的成因有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