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再生稻优质与水分高效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通过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其具有头季和再生季两次收获的水稻。再生稻已成为南方稻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优质稻米产量的一个重要选择。川东南是我国再生稻的主产区,常年蓄留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但再生稻生产中,栽培管理方式落后,特别是水分管理粗放,致使产量低而不稳;品质虽优于头季稻,但稳定性较差。本研究以川东南再生稻主产县-隆昌县为主要研究对象,依丘陵山区地形特点选取12个代表性田块,以7个隆昌县主栽中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差异,探查再生稻优质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同时,依据川东南再生稻主要县区市的气象资料,探查再生稻管理关键期-再生芽萌发期的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川东南再生稻适宜种植区域,借以揭示再生稻水分高效栽培的生态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头季稻和再生稻在产量结构上密切相关。再生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对应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4**0.493**、0.628**。此外,再生稻的有效穗数还与头季稻的结实率(r=0.888**)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再生稻的每穗总粒数与头季稻的每穗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r=0.404*)。再生稻的产量与头季稻的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9**)。再生稻的产量及其构成与头季稻相应的性状显著相关,提高头季稻的产量结构有助于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因此,要获得再生季的高产必须先种好头季稻。2.头季稻与再生稻在稻米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头季稻垩白粒率为70.7%,再生稻的垩白粒率为36.6%。再生稻垩白粒率显著低于头季稻与千粒重较低和籽粒灌浆结实期温度较低有关。头季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平均分别为78.42%,66.58%,51.95%;再生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平均分别为75.63%,66.72%,54.22%。再生稻糙米率显著低于头季稻,这可能与再生稻抽穗不整齐,部分籽粒充实度欠佳有关。再生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优于头季稻。这可能是由于头季稻的垩白较高导致其精米硬度显著降低,造成米粒易断裂,精米率、整精米率降低。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7**0.768**和 0.913**。在籽粒生化组分上,头季稻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0.47%、0.36%、0.54%、6.25%、7.62%。再生稻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0.39%、0.30%、0.50%、5.19%、6.37%。头季稻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21.69%,再生稻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23.38%。再生稻在蛋白质组分及粗蛋白均显著低于头季稻,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头季稻。头季稻和再生稻的蛋白质组分中仅球蛋白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516**。两季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7**。3.头季稻与再生稻籽粒矿质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头季稻糙米中K、Ca、Na、Mg、Fe、Zn、Cu、Mn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为 2065.5μg/g、114.6μg/g、10.1μg/g、1817.8μg/g、6.33μg/g、23.26μg/g、1.73μg/g、18.48μg/g。再生稻糙米中 K、Ca、Na、Mg、Fe、Zn、Cu、Mn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为 1957.8μg/g、119.6μg/g、12.3μg/g、2058.5μg/g、9.32μg/g、21.51μg/g、2.31μg/g、15.48μg/g。再生稻在糙米 K、Zn、Mn 含量上较低,在 Ca、Na、Mg、Fe、Cu含量上则显著高于头季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与其他品质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粗蛋白含量均与籽粒中的Cu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418*;同时头季稻的粗蛋白还与Na、Mn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直链淀粉含量与Fe显著正相关(r=0.474*);而再生季直链淀粉含量与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头季稻垩白粒率与Mg、Mn显著正相关(r=0.439*、r=0.418**);再生季垩白粒率与籽粒中的Ca呈极显著负相关(r=-0.420**),与籽粒中的Zn、Cu呈显著正相关。4.基于遂宁、内江、泸州、宜宾、纳溪和叙永等6个川东南国家基本台站1953-2007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再生稻再生芽萌发期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异。遂宁、内江、泸州、宜宾和叙永自然降水量较为丰富,常年平均都在150mm以上,且与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匹配程度较好,适宜发展再生稻。但纳溪自然降水量较低,仅为66.7mm,难以满足再生稻生长需求。内江和泸州两地再生芽萌发期的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从1951-2007年,内江水稻再生芽萌发期的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的概率为87.7%,该地区常年降水能较好满足再生稻需水要求。但比值<0.5的频率仍较高,为12.3%,再生芽萌发期存在一定的受旱风险。相对而言,泸州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出现的概率仅为4%,再生芽萌发期受旱风险较低,较适于再生稻发展。遂宁、内江、泸州、纳溪、宜宾和叙永再生芽萌发期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分别占了 47%、63%、52%、20%、84%和48%。而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的概率分别为26%、12%、4%、60%、5%和10%。因此,纳溪受旱风险较大不宜晒田,遂宁、宜宾、内江、泸州均能进行中期晒田。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三个番茄栽培品种为主要试验材料,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影响番茄离体培养的一些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1、不同灭菌剂对种子的灭菌效果差异较大,以75%酒精1分钟+10%次
近年来灰霾频发,2014年水稻生长季内灰霾天数(42.6天)占整个水稻生长季天数的比例为25.3%。灰霾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散射辐射比例增加,这将影响作物的氮素吸收及分配,进而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贸易的开拓,作物营养品质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营养品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通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作物品质改良主要集中在改良种子贮藏蛋白、淀粉、油脂的含量和组成上。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实验室竞相展开种子蛋白质基因工程研究。由于人类生产的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于禾谷类和豆类作物的种子,故种子蛋白质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