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冬至节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25z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至节是唐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但过去海内外很少有人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对唐代冬至节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研究唐代冬至节不仅能够了解唐代节日民俗的一个侧面,而且对于认识唐代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以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为主,采用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唐代的冬至节进行了探索。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唐代冬至节形成与发展的情况。首先探讨冬至节的起源及唐前冬至节的演变过程,进而概括论述唐代冬至节的发展变化情况。将唐代冬至节的发展情况分为逐步繁荣期、平稳发展期、日渐衰落期,进行了动态和纵向考察。第二章主要探讨唐人重视冬至节的原因。冬至节在唐代之所以能够盛行,与唐人对冬至节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无论从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考虑,冬至节都因其特殊的含义而受到唐人的高度关注。在自然方面,冬至节以其本身节气含义的影响及唐人对天象历法的重视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社会方面,由于重农思想的推动及阴阳观念与儒家孝道的影响,冬至节更是倍受唐人重视。第三章介绍唐代冬至节的主要活动。唐代冬至节内容丰富,既有朝廷的诸多典礼,又有民间的各种活动。朝廷最大的典礼是祭天,此外还要举行朝贺与宴会。在庆典之时,往往还会发布一些赦书和诏令,以显示其体恤民情之意。民间的活动则主要有冬至拜贺,聚会饮宴,占候节气,数九添线,吃各种应节之食等。各项活动都与民间的日常生活相贴近。第四章主要分析唐代冬至节的特点。唐代冬至节具有礼仪性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节日法律化等特点。李唐王朝重视礼制,在圜丘祭祀上和朝会上都很注重礼仪,民间也是如此。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所以节日的规模已远超前代,近乎完备。不仅节日仪程隆重,节日前期准备工作亦相当充分。故节日内容是颇为丰富的。而节日法律化则又体现了礼与法的高度结合。第五章论述了唐代冬至节的影响。唐代形成的冬至节俗从宋至清一直延续,有许多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另一方面唐代的冬至节俗对东亚诸国也产生了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唐代是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最强的时代,中国古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岁时节日都在唐代传到了日本,冬至节亦然,并曾经一度影响到日本宫廷。其次是朝鲜半岛。虽然史书上记载朝鲜冬至节的资料较少,但当时唐与朝鲜频繁往来的程度不亚于日本,冬至节作为唐代如此重大的一个节日习俗,不可能不传向朝鲜。本文通过对唐代冬至节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填补了冬至节断代的空白,也丰富了唐代节日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唐代冬至节的发展是与整个唐代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正接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冬至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性日渐减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对它的研究。冬至节作为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有着相当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黄体酮胶丸应用于黄体功能不足(LPD)致不孕及早期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LPD致不孕及早期流产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口服黄体酮胶丸组(口服组)和肌注黄体酮注射液对照组(
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体检中心检验科,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我院体检中心静脉采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比较实施风险
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评价了小学多媒体教学;同时,文章从学生学习的智能项出发,论述了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作用,强调多元智能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不仅
铸件微观组织模拟研究向定向凝固及单晶方面发展。其中,单向凝固柱状晶铸件与普通铸造方法得到的铸件相比,前者可以减少偏析、疏松等,而且形成了取向平行于主应力轴的晶粒,基本上
<正>1研究目的长期久坐,低头伏案工作的人可能会引起身体姿势的异常,易出现上交叉综合症,以肩颈部肌肉功能失衡,能诱发肩颈慢性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特点,严重影响到人们的
会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
在一次活动中,小学数学名师、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讲到,教师通常扮演着四种角色。一种是“娱乐者”,娱乐者大多追求生活多彩烂漫,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心情办事。所谓“世界
齿轮是机械制造领域中重要的基础件与传动元件,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中的各个方面。齿轮制造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诸多方面,其中齿轮测试技术与仪器的精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
近年来,档案处理技术已经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传统的纸质档案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信息的共享与查询,浩淼如烟的档案给“三化”提出了新的
低年级难教,这是众多教师的同感.倒不是教不了,而是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性格特点,常常让人觉得有力无处使,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却玩得"乐此不疲"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