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士不遇”赋透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c725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感士不遇题材是众多历久不衰的文学题材中极为典型的一种。文学作品中之“士不遇”主题滥觞于汉赋。贾谊、董仲舒、司马迁在积极的入世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政治挫折,于是分别作赋铭志,其中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形成了“士不遇”文学的雏形,在这三者影响下,以后“士不遇”者中许多人都作文铭志,确立“士不遇”文学主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的“士不遇”赋和“士不遇”人生经历,既意味着一种人格的蹂躏和自由的扼杀,又标志着一种最沉重的忧患和最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它高度囊括了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的本质特征,又深刻揭示了西汉士人基于人生忧患的各种心理流程;在这些心理流程中,既集中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消长起伏,也明确展露了“士不遇”者人生的大欢乐和大悲哀、大真实和大虚幻。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士人在沉重苦难中的生命运行轨迹。贾谊、董仲舒、司马迁是西汉的杰出人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治国平天下是他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他们对由大一统的专制政治而来的压力感特别强烈。作为士者,一方面具有特别敏感的知觉,一方面要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刺激。现实的不可容忍使他们无法平抑心头的幽怨与愤懑;作为天子之臣,他们既要适应角色赋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又要承受自身角色期望的心理负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使他们总是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于是他们作赋铭志,寻找精神寄托。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的“士不遇”赋是这三者真正的生命体验。沉重的人生苦难强烈刺激了他们往昔平和的心境,不仅使他们在人生的转折的关口,在生命沉沦的途程中,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益发深切地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接触到了人类命运与生存意义等文学艺术所探讨的最本质问题,而且郁积了他们内心化解不开的苦闷情怀,构成了他们必欲借文学形式以抒悲怨以渲泻痛苦的直接动力,并使他们的关注对象由社会转向自我,思想性格由外向变为内收。 贾谊、董仲舒、司马迁之“士不遇”赋展现了许多共性。三者在其“士不遇”赋中直述自我情感,保持“士不遇”的主题,在自伤之际,出入于儒、道思想,寄身道家寻找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求自我安顿。这种悲感的特质蕴涵着“悲世之怨”与“悲己之怨”,继承了儒家“诗可以怨”的诗教传统。三者“士不遇”赋与“士不遇”经历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是类型上的特点,在贾谊身上表现为少年得志,才高量小,因小人馋毁被贬而自我忧郁型:董仲舒型的特点是参加政治触犯王权不被重用,选择闭门修业,守志不渝的自我抑制型;司马迁是直言进谏,
其他文献
从三山子组的沿革分析入手,立足于中条山西南段芮城县北东部尖山一带三山子组标准剖面的研究,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和生物化石特征,将三山子组划分为三段,第一段由两个由泥质白云
西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如画”观念,其最初的渊源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中那些“画出真实所见”的画家中间,它所代表的绘画风格,在提香这类敢于把远山画成“所见”的蓝
本文首次提出了苏州历史水街区的概念,并对其特点与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这是一次全新的理论探讨,无论是在概念、框架还是研究模式上。也许还不够完整和成熟,但它有利于从新
目的 :设计并实现一种高压氧舱气体温湿度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优化舱内温湿度环境,提高疗效。方法 :硬件采用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变送器与工控机进行通信;软件采用Delphi编写温湿
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和国际直接投资双重发展的产物。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全球已经出现了五次并购浪潮,从最初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向混合并购、战略并购发展。在第五次“
行政法援用既是一个行政法的法律产出技术问题,又是一个行政法的法律适用问题,其在行政法治体系和行政法学体系中本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令人不解的是该问题在目前行政法
目的:比较宫内节育器不同放置时机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避孕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因宫内妊娠6~10周在本院门诊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并在术中即时放置宫
考虑双渠道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选址问题的特殊性,建立顾客需求随机环境下,考虑网络直销和中央仓库传统零售渠道相结合的中央仓库多期多目标动态选址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
<正>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某些问题虽然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转换构造成一元二次方程,从而使解答过程由繁变简,还可以大大发展学生的数
林业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