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海拔高、环境恶劣、经济贫困、交通闭塞是山区聚落的普遍特征,而这些特征使我国山区人居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规划配置山区聚落空间的各要素是山区建设的重点。湘西自治州位于湘、鄂、赣、渝四省交界处,是武陵山区的一部分,境内山地面积占了全州总面积的81%。同时,作为湖南省少数民族最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聚落形态较原始且特色鲜明。选取湘西自治州作为研究区域,对于湖南省乃至全国山区聚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湘西自治州2000年、2006年、2013年三个不同城镇化水平时期的遥感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经过遥感影像预处理、聚落斑块的提取、地形数据的叠加等步骤,运用AcrGIS10.0中的核密度估计法、缓冲区分析、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三个时期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调控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湘西自治州山区聚落空间演变呈现出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相关的演变规律。聚落规模和聚落密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增长,聚落密度呈现以“西北-东南”为扩展轴、以南北两端为辐射点的演变格局。山区聚落整体上朝着海拔200-300m、坡度为5°-15°、距河流500-2000m的地区演变,同时,人口流动频繁、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政策扶持力度大的地区山区聚落发展较快。聚落形态演变上,聚落空间呈现出越来越规则的形态,聚落的破碎化程度显著降低。(2)影响聚落空间演变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各个方面。其中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因素限制了聚落的发同时,人口流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交通路网的完善程度、政策的调控也使聚落空间发展演变受到影响。(3)针对湘西州聚落空间演变的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湘西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湘西自治州山区聚落建设应以“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协调发展及城镇聚落与乡村聚落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以聚落空间的区位、规模、形态、结构为主要规划调控内容,从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聚落空间布局、聚落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进行规划调控,以加快实现湘西州山区聚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