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话本小说已经基本成熟。清初,以众多拟话本作家及其作品集的出现为表征,中国文学出现了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艾衲的《豆棚闲话》以独特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本文将《豆棚闲话》置于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从其产生的时代语境入手,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语言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力求发掘出《豆棚闲话》内含的思想意义及其独特价值,进而进一步明确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豆棚闲话》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由“三言”开创的话本小说的文体形式和传统的小说观念。在明清易代之际,艾衲用文学语言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家庭等多个角度和侧面,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邃、系统、发自内心的思考,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认识所达到的深度和高度,提升了话本小说的总体价值。《豆棚闲话》也对话本小说创作体制、文体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对后世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豆棚闲话》创作的时代语境与作者艾衲居士的相关情况。第二章,分析了《豆棚闲话》对典型形象的颠覆及作者对儒释道的独特态度。第三章,分析了《豆棚闲话》的讽刺艺术、语言风格、结构形式。第四章,综合前三章的介绍、分析,明确《豆棚闲话》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特地位。
当我们回顾短篇小说创作高潮时,《豆棚闲话》以其深刻系统的思想内涵、精妙创新的表现手法、独_无二的框架结构、精心提炼的书面白话,提升了话本小说的总体品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艾衲为中国小说发展的创造性的贡献,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