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贫困问题长期中被认为只是一种农村现象。大量研究也主要围绕农村地区展开,针对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是严重滞后的。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分化,贫富差距日益突出,城镇贫困形势越发严峻。而西部地区更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聚,贫困广度和深度最高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主要地区。自国家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贫困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优化程度低,教育投入不高,贫困人口依然众多,返贫率较高并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如何实现西部地区整体可持续脱贫,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厘清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贫困的作用机理基础上。进一步选用西部10省市区2003-2014年相关数据,以Moore结构指数和FGT指数分别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贫困状况的量化指标,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贫困减缓的作用效应。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减缓城镇贫困。(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能够对城镇贫困减少产生显著且稳健的影响,但三次产业部门的减贫效应各有不同。减贫效应在第三产业最为显著,而第一、二产业的减贫作用并不明显。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差异是导致三次产业减贫效应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越具较强的减贫作用。(3)外部推动的经济增长并非先天益贫,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还取决于收入不平等程度,且贫困对于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弹性,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对贫困减缓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而收入分配对减贫的消极影响则逐渐增大,有效的减贫政策需要考虑收入分配的负面效应。(4)贫困具有持续性,贫困深度越深的人群越有可能陷入慢性贫困陷阱。未来西部城镇减贫策略更应盯住贫困程度较深的人群。(5)受教育程度能够影响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带动减贫,现阶段关注教育水平是实现西部地区城镇可持续减贫的较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