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贫困减缓效应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贫困问题长期中被认为只是一种农村现象。大量研究也主要围绕农村地区展开,针对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是严重滞后的。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分化,贫富差距日益突出,城镇贫困形势越发严峻。而西部地区更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聚,贫困广度和深度最高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主要地区。自国家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贫困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优化程度低,教育投入不高,贫困人口依然众多,返贫率较高并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如何实现西部地区整体可持续脱贫,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厘清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贫困的作用机理基础上。进一步选用西部10省市区2003-2014年相关数据,以Moore结构指数和FGT指数分别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贫困状况的量化指标,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贫困减缓的作用效应。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减缓城镇贫困。(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能够对城镇贫困减少产生显著且稳健的影响,但三次产业部门的减贫效应各有不同。减贫效应在第三产业最为显著,而第一、二产业的减贫作用并不明显。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差异是导致三次产业减贫效应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越具较强的减贫作用。(3)外部推动的经济增长并非先天益贫,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还取决于收入不平等程度,且贫困对于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弹性,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对贫困减缓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而收入分配对减贫的消极影响则逐渐增大,有效的减贫政策需要考虑收入分配的负面效应。(4)贫困具有持续性,贫困深度越深的人群越有可能陷入慢性贫困陷阱。未来西部城镇减贫策略更应盯住贫困程度较深的人群。(5)受教育程度能够影响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带动减贫,现阶段关注教育水平是实现西部地区城镇可持续减贫的较优方向。
其他文献
资金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对资金的流动性有更高的要求,怎样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资金管理,这成为建筑施
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升级,现代社会对柴油机的经济性以及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控技术是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有效手段和必然方向。电控系统中最常用的有电控单体泵和电
笔者作为基层法院工作者,意在通过本文对特殊动产物权变动进行深入研究,为司法实践中相关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了特殊动产的范畴,区分了广义特殊动
适时掌握准确的农情产量信息不仅关系到国内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更与国家在世界粮食贸易相关领域内的商业利益密切相关。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中
宽禁带半导体GaN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场强高、热导率大、电子饱和漂移速度高等特点,在高温以及微波功率器件制造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其中,A1GaN/GaN HEMT器件在微波大功率和
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肿瘤标志物作为肿瘤临床诊断的常规手段之一,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ELISA、RT-PCR、FISH、SELDI-
本文首先概述了特色农业与政府职能,简要概括了特色农业的涵义及特点、社会转型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政府的一般职能、政府在特色农业中的特殊职能,并分析了特色农业与
<正>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公民都必须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做守纪律
研究背景:严重创伤是青年人首要死亡原因,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常见死亡原因。在第一时间获救的严重创伤患者往往在伤后并发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并最终死亡。创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