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被分布变化对我国气候的可能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模拟了我国森林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南、西、东北、中部以及植被恢复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IEMS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出温度和风场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演变;将森林集中在我国东、南、西、东北,中部地区,可能导致:森林集中区的温度变化明显,上升0.6℃以上,西部实验集中区升温幅度最大,约1.89℃,其它实验大约为0.6~0.7℃。在植被集中区夏季升温幅度小,冬季升温幅度较大;地表净辐射的空间变化与温度的空间变化基本一致,净辐射变化是造成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森林集中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使得我国春、夏季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0.5~2mm/day,秋、冬季我国东南部地区降水增加0.2~1mm/day。森林集中在我国中部、东北部地区会使得集中区降水增多,东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夏季变化幅度大一些,增加约0.5~1.5mm/day,冬季变化幅度小,约0.05~0.3mm/day。将森林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使得森林集中区降水增加,各季降水变化在量级上有区别,夏季变化幅度较大,约为0.5~1mm/day,冬季变化幅度极小,小于0.1mm/day。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1960-2008年辽宁地区51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辽宁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对辽宁地区所有1163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特别是对104次区域
东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热力差异的驱动,东亚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所控制。已有研究揭示,冬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与东亚气候之间存在密
本文利用2001年1月-2007年12月敦煌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的辐射观测资料与同时段的NCEP资料对比分析了敦煌站辐射资料的区域代表性;并对敦煌站各辐射量的年际变化作了初步分析
针对中密度纤维板热压过程中可能因热压时间不合理导致纤维板出现水渍和鼓泡等质量缺陷,提出了一种热压时间模糊控制器。应用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建立热压时间模糊控制器,结合
本文利用完全耦合了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的CACTUS模式进行了气候变化影响二次污染物和污染物气候效应两方面研究。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将CACTUS模式与BIOME4植被平衡模式耦合,研
江淮流域的致洪暴雨的发生往往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密切相关。国内缺少针对江淮流域MCS系统性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本文利用2007年江淮梅雨期的卫星TBB资料,雷达资料,NCE
1978年5月11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并逐步发
本论文在参考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出时间序列较长的多雪年和少雪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首先通过对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积雪深度逐月
生物质燃烧,主要包括森林火灾、草原火灾、露天秸秆燃烧以及室内燃料的使用,对大气贡献大量的痕量气体和颗粒物,对区域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亚洲的一个
初始集合扰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集合成员反映分析场不确定性的能力,对集合预报技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预报的误差增长,改进集合预报初始扰动生成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