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及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MI)对小鼠继发性囊型包虫病是否有治疗作用。 方法:原头蚴继发感染于4周龄雄性ICR小鼠,建立囊型包虫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在造模前预先留出10只小鼠作为空白组。即本试验共分成4组:(空白组:10只,不感染包虫原头蚴,不予药物干预;感染组:10只,感染成功后,予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甘草酸镁组:10只,感染成功后予腹腔注射甘草酸镁注射液10mg/kg体重用药,给药频次为每天一次(qd);干扰素组:10只,感染成功后予腹腔注射γ-干扰素1.5×104IU/kg体重用药,给药频次为每天一次(qd)。(用药2个月后剖杀小鼠,称量脾重,计算脾脏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清中包虫特异性抗体IgG4、IgE水平;取包囊计数,称重,计算包囊抑制率;病理H&E染色观察包囊变化。详细观察并记录γ-干扰素(IFN-γ)及甘草酸镁对小鼠继发性囊型包虫病的治疗作用。 结果:造模过程顺利。感染后小鼠腹腔逐渐增大,剖检可见腹腔内透明球形包囊若干,白色透明,大小不等,质地柔软边界清晰可辨。实验组(甘草酸镁、干扰素组)用药后剖检可见大多数囊壁挛缩,部分包囊坏死,与感染组包囊相比明显收到抑制或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组的继发性感染包囊抑制率分别为54.1%和59.5%,均表示可明显抑制继发感染的包囊生长(P<0.05)。实验结果显示,与感染组相比较,甘草酸镁组和干扰素组小鼠的IgG4和IgE水平较感染组均明显降低,而与空白组相比较均明显增高,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试验成功将人肝包虫病包囊的原头蚴继发感染于ICR小鼠体内,并应用甘草酸镁、干扰素药物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进行治疗,证实了两种药物对继发性小鼠囊型肝包虫病具有一定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