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视野下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城乡关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1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幽默文风及对普通生活的细致观察而闻名,展现的也都是自己熟知的乡绅阶层的生活,至今仍受全世界读者喜爱。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描述了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英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记录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城乡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英国城乡对立关系背后的原因,刻画了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对乡村的影响,反映了奥斯汀对城乡关系的思考,流露出了奥斯汀对旧的乡村世界的怀念和新的工业文明对乡村秩序影响的担忧。研究发现学者多从讨论这部小说的主题入手,分析婚恋、传统道德的重要性、或是从小说结构谈起、分析简的写作技巧等,鲜少关注奥斯汀时期英国的城乡对立关系及背后展现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以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中有关城市与乡村及城乡关系的理论观点为基础,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展现出的当时的英国城乡对立关系。通过对小说中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代表的乡村和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的分析,本文考察了以曼斯菲尔德为代表的乡村受到新旧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庄园改造、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向乡村的渗透等,并从乡村视角揭示了城市背后的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等。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简·奥斯汀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做出了阐释。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描述了城市中的人,从乡村的角度看城市中的人们只关心个人利益和享乐,揭示了城市背后的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疏离。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代表的乡村未受到城市价值观的侵蚀之前是一个纯洁美好的世界,人们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及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乡村价值观受到冲击,奥斯汀笔下理想的乡村生活状态被打破。第三章用威廉斯关于城市与乡村的观点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城乡对立关系。这种城乡对立关系主要体现在城乡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社会现实,并分析了导致这一城乡观念对立冲突的原因。此外,本文还根据《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城市化对乡村的消极影响,展现了奥斯汀本人对工业革命发展下城市化对乡村影响的担忧。结语部分概述了全文的内容,再次强调《曼斯菲尔德庄园》反映出奥斯汀时代英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此外,奥斯汀谴责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冲击,展现了她对工业革命发展下城市化发展对乡村社会影响的担忧。
其他文献
语言中不仅包含有常用的习语和语块,还包含一些短语框架,也就是由n个词构成的、仅在某个位置用词不同的短语集。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提取的短语框架对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学习英语短语框架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掌握框架中的短语的效率。另一方面,对比中介语分析是一种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是在可比的情况下对本族语和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进行比较,其对于外语的理解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比中介语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化时代的一次严酷考验,也是一次对社会数字治理的极端压力测试,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清楚看到数字云端生活的活力,而云毕业典礼正是数字云生活在仪式典礼上的一次应用。云毕业典礼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特殊时期为学校与毕业生、毕业生与毕业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渠道桥梁,既是对未能返校毕业生的一次弥补,更是云生活时代仪式传播的探索。仪式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大学的毕业典礼仪式
现如今,新兴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微信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朋友圈功能的出现成为了人们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网络窗口,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认知和情感,影响着他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朋友圈中的晒行为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面向微信朋友圈的主力用户群体——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人口学信息、朋友圈晒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等相关变量进行测量。以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剧作家。在莎士比亚喜剧中,爱情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通往真爱的路总是不平坦的。主人公们往往面临困难,随后在阴差阳错和吵吵闹闹中,困难消除,误会解除,故事走向美好的结局。莎士比亚是艺术技巧操作方面的高手,其喜剧中的张冠李戴、错点鸳鸯谱等情节,其实是一个身份在艺术中阴差阳错的演绎问题。身份错位是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用来构建相对复杂情节的一种方式。他在不同情境中展现了人物先
学位
言据性,作为一种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它主要指信息的来源以及说话人对信息可靠性的态度和判断。言据性在语言表现形式层面被称为“据素“或”据素标记。以往的言据性研究主要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等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和广告等不同类型中的言据性现象。本文旨在从言据性的角度分析世卫组织对于新冠疫情讲话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选取其发布的从2020年2月到7月,共计30篇讲
新千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化正出现东西方文化兼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杂揉、艺术与商业共存的多元化的趋势,国产电影也因此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的勃兴。在电影创作中使用方言已成为不少导演共同的艺术选择,在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同时,创作出大量的优质作品,因此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国产电影再次兴起。而后社会文化环境为方言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与商业驱动,催生出了一大批迎合观众娱乐化、大众化、
广义上的唢呐音色仅代表这件乐器的音色,但是唢呐作为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有着众多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和乐器种类。目前,专业唢呐界公认唢呐音色有演奏音色和乐器音色两种。演奏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演奏技巧,乐器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种类。音乐是情绪的艺术,相比其他类型的情绪刺激具有自身所独特的复杂性。Martin(1990)的研究表明用音乐诱发情绪基本可以达到80%的诱发成功率,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情绪诱发手段;Cla
多年来,通感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现象称之为通感。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通感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通感也被称作通感隐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范式,更是一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范式。早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都基于修辞学,语义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视角。然而这样的研究途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它不能够解释通感内部的意义是
美国小说家和记者玛格丽特·蒙纳林·米切尔的著作《飘》是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这部米切尔一生中唯一出版的小说曾获得国家图书最杰出小说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许多南方人的形象,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飘》的魅力和感染力并不仅限于对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南方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