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熙丰变法是两宋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对两宋乃至于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自变法伊始,它便受困于所谓的“党争”。其中的“新党”,作为党争中的一极,作为变法的决策者、执行者、支持者,是此一历史时期极重要的群体。藉由对此一群体的考察研究,当可揭示“新法”背后的某些基本因素。但对新党的群体考察迄今似仍为研究者所忽视。本文通过对建立在清晰的“熙丰新党”定义上的群体性考察,试图揭示熙丰时代新党的部分政治生态,并对熙丰变法的研究作一点补充。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具体阐述“熙丰新党”的含义,对传统之模糊定义,试图将其清晰化、明确化。所谓的“新党”只是观察者之分类,在宋代并不存在以“新党”专指新法支持者之语境,“党”即是“朋党”,主要还是一个被忌讳、被否定的概念。而且,所谓的“新党”,也并非现代意义之政党。第二部分,重点考察1069—1085年间,宋朝的两府、三司、学士院、台谏之主要官员,根据本文之定义,重新遴选出其中的新党人物,通过这一甄别之过程,检验定义之准确性,并试图勾勒出熙丰年间新党之政治生态。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其籍贯分布、家庭情况、出身、亲党怨仇等等情况,并藉此对“新党多南人”、“新党的阶层代表性”、“新党之内部派系”等传统观点进行初步之验证,结论是新党确实多为南人,内部亦多派系,但所谓阶层代表性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