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硕士学位论文应用聚-L-赖氨酸(PLL)聚合物膜修饰电极以及玻碳电极对几种天然药物有效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首次研究了黄芩素(baicalein,缩写BAI)在聚L-赖氨酸修饰的玻碳电极(PLL/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BAI不能在裸玻碳电极(GCE)上产生明显的氧化还原信号,但在PLL/GCE上有一对可逆性较好的氧化还原峰出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氧化峰电流与BAI的浓度在5.0×10-7~1.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BAI检测限为4.8×10-8mol/L(信号与噪声比S/N=3)。配10份相同浓度溶液,每次测定后需重新修饰电极,连续测定10次,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平均峰电流为1.48μA。这表明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将该方法用于BAI在尿样中的回收率分析,结果令人满意。第二部分:利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木犀草素(Luteolin,缩写Lu)在PLL/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LL/GCE对Lu具有良好的富集作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V),Lu的浓度与其氧化峰电流在低浓度8.0×10-8~1.2×10-6mol/L及高浓度2.0×10-6~1.1×10-4mol/L范围都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8、0.9963,检测限为5.5×10-9mol/L(S/N=3)。用同一修饰电极对浓度为1.0×10-6 M的Lu溶液连续测定25次,得到的平均峰电流为2.11μA,标准偏差为3.7%。而每次重新修饰电极,对10份相同浓度溶液测定得到的平均峰电流为2.20μA,其标准偏差为4.7%。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利用该修饰电极测定了尿样中Lu的含量,获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第三部分:研究了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羟甲香豆素(hymecromone,缩写Hy)、香豆素-3-羧酸(coumarin-3-carboxylic acid)和蝉翼素(pteryxin)在GCE上的电化学行为,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种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电分析方法。在0.2M NaOH溶液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在60℃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CV法研究发现,水解产物在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B-R buffer)中有一个不可逆的氧化峰出现,当6.3<pH<7.5时,该氧化峰的峰电位随pH增加负向移动,计算得到Hy氧化峰在pH为10.6的B-R buffer中的扩散系数D0=4.84×10-6 cm2/S,并得出香豆素水解产物的氧化过程是由两个单电子的不可逆氧化组成,提出了可能的氧化机理;使用DPV研究了该氧化峰与电活性物质浓度C的关系,峰电流IDPV与C在8.7×10-6~7.1×10-4mol/L范围内有线性关系,并用于了实际样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