铑/钴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构建平面手性二茂铁衍生物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tan0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工作集中于研究金属铑(Ⅲ)/钴(Ⅲ)催化的二茂铁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采用金属铑(Ⅲ)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策略实现二茂铁衍生底物C(sp2)-C(sp2)、C(sp2)-C(sp)键的构建;(2)分别以金属铑(Ⅲ)、钴(Ⅲ)作为催化剂实现了二茂铁吡啶类底物与双氧噁唑啉酮的反应,首次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的策略实现二茂铁骨架C-N键的构建;(3)通过合成路线设计,成功合成了一系列BINOL骨架衍生的氧连接三甲基环戊二烯配体,并且成功合成了相应的手性CpRh络合物。  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实现了金属铑催化的N-甲氧基二茂铁甲酰胺类底物与内炔的偶联反应,构建了一系列二茂铁并吡啶酮类化合物,反应官能团兼容性良好。其中导向基团在反应中起到了内氧化剂的作用,避免了外加氧化剂。同时,使用手性铑催化剂Rh3,实现了反应中等的对映选择性控制。  在第二部分工作中,实现了金属铑催化二茂铁碳氢键炔基化的反应。通过调节导向基体积位阻因素及炔基高碘盐的用量,可以实现单/双炔基化可控反应。体积位阻小的吡啶、嘧啶为导向基团时,反应可以专一得到双炔基化的产物,而采用大位阻导向基团时可以实现单炔基化反应。同时克级规模反应及炔基脱保护反应均可顺利进行,提高了此反应的应用前景。  在第三部分工作中,采用金属铑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策略,以双氧噁唑啉酮为胺化试剂,实现了一系列二茂铁吡啶类底物酰胺化反应。反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容忍性,为合成二茂铁衍生的N,N-双齿配体提供了新方法。反应引入的酰胺基团可以顺利转化为其他官能团,更提升了这一反应的实用性。利用手性铑络合物Rh3可以给出中等的对映选择性控制。  在第四部分工作中,使用廉价过渡金属钴(Ⅲ)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策略,实现了吡啶二茂铁骨架碳氮键的构建。反应以Cp*Co(CO)I2为催化剂,底物普适性良好,反应可以取得良好到优秀的收率。导向基团由吡啶基替换为异喹啉或者嘧啶时反应均可以顺利发生。克级规模反应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收率。  在第五部分工作中,完成了基于BINOL骨架氧取代三甲基环戊二烯配体的合成,并合成合成了相应的手性CpRh络合物。通过合理的路线设计,从商品化的BINOL出发7步快速合成手性环戊二烯配体。此方法不仅简洁、高效,而且还可以实现以氧原子连接手性骨架与环戊二烯五元环,丰富了手性Cp的类型,并且该方法合成规模易于放大。
其他文献
在本课题组长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主要致力于Fe-BPsalan络合物在不对称Lewis酸催化反应中的研究。  第一部分工作研究了Fe-BPsalan络合物催化2-乙酰基吡啶衍生的不饱和羰基
本论文为组装手性分离材料、立体选择性分子筛和NLO材料,集中研究了含磺酸的手性配体及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能。主要研究内容: 一,合成了五个手性有机配体作为构筑
在长期反腐败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采取了得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党和国家政权组织的纯洁性,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In the practice of
毛泽东说:我们要致电祝贺赫鲁晓夫的70寿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要讲团结。因为《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Mao Zedong said: We have to call Congratulatio
一、进一步加深对党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 ,
该论文的主要内容为Rotenoids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Hoesch反应机理的研究和含氟农药中间体2-三氟甲基苯甲酰氯的合成.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章Rotenoids天然产物的合成以
近年来,以有机多羧酸为构筑块组装新型金属有机超分子化合物己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这些超分子化合物往往具有新颖的拓扑结构和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光电,磁性,以及作为多孔材料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特别是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通过研究发现:插层剂分子的结构中都存在着能够与高
含能盐是一种新型的高能量密度材料(HMDMs),在炸药和推进剂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寻找高性能和低敏感度的含能材料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与中性分子类似物相比,含能离子盐具有
该论文研究工作主要是合成了5,7,4-三羟基-4-苯乙烯基香豆素,并通过H NMR和C NMR谱及二维核磁谱图与天然产物5,7,4′-三羟基-4-苯乙烯基香豆素(S-反)进行了对比,确定了其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