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也是任一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一方面呈现出自身特有的演化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经济学家愈发重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开始倾向于将城市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学界从理论上和实践检验上都证实了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深层次原因仍未被挖掘出来(Jacobs,1969)。根据斯密(1776)和杨(1928)的观点,分工包括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分工的多样化程度和生产的迂回程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带来了生产率的提升、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扩大和增长,这个分工深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而城市作为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区域,其发展变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分工的深化和细化,基于此,论文试图从分工的视角分析它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但是由于分工的难量化特性,因此,论文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分工理论和分析的需要,将分工按照人口在产业间流动过程将其分为初级分工和高级分工:初级分工是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和乡村人口之间的转变过程,主要表现出城市化率和经济发展同向变动的特征;在城市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工进入高级阶段,即在城市化率既定的条件下产业分工的继续深化,这时不同的人口流动顺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描述中,论文分别借鉴了杨小凯的城市演化模型和Francois模型,并在这两个模型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分工不同阶段城市化、经济发展及其他相关因素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理论和机理的分析过程,本文实证部分也相应的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初级分工的视角下,论文依次选用国际面板数据和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作稳定性分析和协整分析,并选用VAR模型对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作出经验分析,进而选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结合我国各省和直辖市的城市化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内涵综合考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交通运输条件、对外开放度、政策影响和个体特征等多方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其次,在高级分工的视角下,论文选用国内时序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分别对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实际影响过程和特征,然后选用国际面板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化率既定条件下分工深化对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程度,认为按照普遍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化率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更高层次的城市演化发展将通过城市内部更高水平的分工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期间按照“一二三”顺序的人口流动模式是城市化良性演化发展的表现形式,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相比较之下“一三二”顺序的人口和其他要素流动模式虽然也会给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是效果明显小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