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国际性因素正在显著影响着中国的通胀水平,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这轮通货膨胀便是一个很好例证。虽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但是美联储为了抵抗金融危机,采取大量注入流动性的措施以刺激经济,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预期,这将再次引发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飙升,所以对于中国来说,通过进出口贸易而产生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再次显现。因此,在一个严峻的世界大背景下,研究如何能够尽可能防御通胀的输入是很必要的,尤其对于外贸依存度大于60%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而言,重新审视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传导效果以及相关的防范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在理论定性上分析,认为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实践中,学者普遍公认的通货膨胀四大原因均有传导输入的可能。本文将其总结为三种传导方式:总供给总需求的国际传导方式、初级产品成本输入传导方式和贸易收支的货币供给传导方式,并且详细分析了每种途径的内在传导机制。本文还通过实证定量分析,将三种传导路径均量化为指标(OECD综合领先指标CL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中国外汇储备FR),同时作为CPI的解释变量,然后采取了多元线性回归和VAR模型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相结合的计量方法,尝试分析每种传导路径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上述的三种传导方式及各自形成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防范进出口贸易的通货膨胀输入。国际收支平衡和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的两大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和通货膨胀都是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所以本文对中国新形势下两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及提出的防范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传导的策略,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