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对水热变化的适应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puqi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适应策略和生产性能,导致植物功能性状发生变化,进而改变种间关系,最终影响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荒漠草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内在机制仍然缺乏认识。  本研究以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退化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器增温模拟气候变暖、人工灌溉模拟降水量增加等控制实验手段,从不同层次(物种、功能群、群落)探讨内蒙古退化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对气候变暖与降水变化的响应及其内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1)红外增温对空气和土壤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红外增温对空气的增温效果(+0.22℃)小于对土壤的增温效果(+2.78℃),增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增温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降低了土壤湿度。红外增温对夜间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大于白天,而且在凌晨时红外增温对土壤温度的增温效果最好,在午后的增温效果最差。红外增温对空气和土壤日最高温度的增温效果均弱于对日最低温度的增温效果,降低了气温和土温日较差。  (2)8个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物种间的差异性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表明,我国退化小针茅草原植物功能性状存在巨大物种差异。不同物种具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能对水热变化作出不同的响应和适应对策。一年生蒿属植物栉叶蒿和茵陈蒿具有更高的植株高度、更大的比叶面积,小针茅叶片具有更高的氮素含量和干物质含量,而糙隐子草叶片则具有更高的δ13C值,即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这些功能性状的差异使得蒿属植物和C4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小针茅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为保守,但抗旱能力较强。增温和增加降水均显著影响植物的功能性状,降水变化解释了荒漠草原大多数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温度和降水对植物功能性状的交互影响不显著。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温湿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植株高度和叶面积两个功能指标能很好地解释植物个体生物量的变化。  (3)增温降低了物种丰富度,而增加降水提高了物种丰富度,且两者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是非交互性的。短期的增温和增水试验没有明显改变退化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但却使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发生了改变。增水对物种、功能群和群落的影响比增温的影响更显著。总体而言,土壤水分是影响退化小针茅群落物种和功能群相对盖度及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不同水热条件下,植物个体种和功能群的相对盖度明显不同。降水的增加促进了多年生C4植物糙隐子草的生长和在群落中的占比,但却降低了栉叶蒿和茵陈蒿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增温在增加C4禾草占比的同时降低了C3半灌木的占比;而且增温和增水对植物群落组成的交互影响不显著。  (4)退化小针茅草原物种、功能群和群落地上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年际差异,湿冷的2012年群落地上生物量高于湿热的2011年。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年际变化较小。植物群落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值也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显著,增水处理对其也无显著影响,但增温使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值显著增加了32.46%。优势物种栉叶蒿和茵陈蒿地上生物量年际波动大,致使功能群和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也呈现较大的年际变异。增温对不同物种、功能群和群落生物产量的影响较小,而增水所产生的效应比增温更加显著,土壤水分是影响退化小针茅草原物种、功能群和群落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增温和增加降水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可加性而非交互性。
其他文献
电力系统优化使得电力运行、控制及规划结果更加合理、科学和经济。它包括多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对其中的两个经典问题——无功优化控制与潮流可解性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无功优化是指当系统的网络结构及负荷情况给定时,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变量的优选,使系统有功功率损耗最小。恢复潮流方程可解性即为通过调整相应的控制变量,该控制变量包括: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在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约束的情况下使得系统可以安全供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疾病,它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降钙素(Calcitonin,CT)和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是两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降钙素是一个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它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血钙,其中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副作用最小而活性最高。骨生长肽是一个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它可刺激成
该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夹竹桃(NeriumindicumMill.)、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DC.)、羊蹄(RumexjaponicumHoutt.)三种植物的提取物的灭螺活性,在微观领域探究灭螺药用植物杀
小分子RNA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phasiRNA是一类需要miRNA诱导,并被Dicer-like蛋白连续切割成具有相位分布特征的小RNA
我国“三北”地区以热电为主,且风电并网比例也较大。冬季供暖期间,热电机组出力大,同时又与风力大发时间重合,从而导致了系统调峰困难,弃风现象较为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电热联合优化、解耦热电机组“以热定电”耦合的方案,其中包括基于二级热网电锅炉分布式调峰消纳弃风方案,这些方案也确实被证明有利于提升电网的风电消纳率。但上述方案在热网建模及其仿真分析中均假设热能传输是即时过程,而实际上
为了在小麦生长全生理期水平上研究ROS与抗氧化酶的内在关系以及它们与膜脂损伤的相互关系,利用抗旱性不同的品种8139(抗旱性较弱)和定西24(抗旱性较强),在大田条件下进行自
该研究的目的是在已建立的植株再生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研究影响这种方法成功转化的各种因素,为将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特定基因型的品系改
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资料收集,从恢复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对科尔沁沙地植被退化的原、生态过程以及植被恢复的生态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
5月的上海,正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5月25-26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十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企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接入配电网,其配置不当引发的电压质量问题引起了电力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电压层面,考虑混合储能的作用,对DG优化配置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出DG对电压分布影响的主要因素为DG位置、容量、功率因数和数量,对电压波动影响的主要因素为DG容量和线路阻抗,并对静态电压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接着对DG和储能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