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hs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于胜任力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表述,本研究者主要参照McClelland提出的“胜任力”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把个体胜任力内涵概括为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其胜任力为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水平而具备相关知识技能和人格特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既是现在的受教者,也是未来的传教者,研究其胜任力不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助以访谈法。根据丁洁编定的研究生胜任力模型,从相关学科知识、能力与技能、人格与特质三个维度,结合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三个层面调查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胜任力的存在的问题原因。调查发现高校很少有开设相关计算机课程,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被纳入课程选择;在专业知识上,学生认为自身完全符合教育学研究生要求的人数占比较低,而且功利心较为普遍,数据处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不强,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助人精神、行动能力不强;企业在对专业知识有高标准的同时,特别关注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高校对胜任力的培养和研究生所具备的胜任力方面有所出入。某些小公司部门间职责不明,每年招收的实习生数量有限。所以,本研究者总结原因如下,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学生培养目标过于多样化,对学生要求过低;其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缺乏职业生涯和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所具备胜任力存在偏差,与高校培养的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功利心较强,心态较差等;再次,部分用人单位尚未形成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将胜任力的培养贯穿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实习岗位较少;然后,本研究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三个层面出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胜任力培养的对策。第一,教育部应当制定明确的胜任力体系;创新培养模式;第二,高校应当精心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鼓励高校教师督促引导;第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当熟悉培养方案,积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调整心态;第四,用人单位应当健全人力部门,优化用人环境;与高校加强联系,提供更多实习机会;结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对于研究生胜任力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以我国微污染原水的预氯氧化和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过程条件为背景,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生成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过程为对象,采用隔离法和初始浓度
班级化的教学模式、参差不齐的学生、纯粹技能型的教学,使得高职速录课程与其它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一样.本文根据速录课程的特点,提出在高职速录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