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玛纳斯地区西段碧玉的矿物学及矿床成因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纳斯碧玉矿床位于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中,是中国最主要的产出碧玉的矿床之一,在清代曾有过被开采和利用的记录。矿区地处天山北坡雪线一带,地势极为复杂,气候恶劣,研究程度低。本研究以黄台子、吉朗德、清涝坝矿点碧玉及其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以及锆石年代学研究,探讨其矿床成因。该区碧玉矿体常出现在超基性岩体与基性捕虏体、悬垂体的接触带中的楔状部位,呈脉状、楔状、透镜体状。接触带有时可见分带性,从蛇纹岩到围岩为蛇纹岩—绿泥石化带—透闪石化带—(透辉石化)—玉矿(纯净)—透辉石化岩石—基性岩。岩相学分析表明蛇纹岩为产出于俯冲弧前环境的弧前地幔楔蛇纹岩,经历了广泛的交代、重结晶。蛇纹片岩内存在叶蛇纹石、利蛇纹石与透辉石的矿物共生组合,推测其形成于500℃以下。基性围岩发生脆性变形与交代变质作用,形成葡萄石、辉石、榍石等矿物。变质辉石、阳起石及热液成因的榍石的存在推测其形成环境可能为高绿片岩相(320-525℃);葡萄石为晚期形成的矿物,温度范围可能为250℃至350℃。主微量元素及铬铁矿的矿物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岩可能源自弧前地幔的部分熔融,其形成过程有陆壳流体的参与。玛纳斯碧玉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含有一定量的透辉石、铬铁矿、绿泥石、蛇纹石、滑石及镍的硫化物、砷化物。碧玉及相关岩石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常常形成一系列的脆-韧性变形。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碧玉可能是由蛇纹石化流体交代基性岩形成的,其形成与俯冲带弧前环境密切相关。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流体主要为变质水。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基性围岩中的锆石为捕获的前寒武纪的岩浆锆石,边部有时具变质增生边。根据前人对北天山蛇绿岩带的年代学研究,结合区域及矿床地质,认为碧玉的成矿时代不早于蛇绿岩的时代—石炭纪(325-344 Ma)。综上,推测玛纳斯碧玉的成矿过程为:在500℃左右,低—中压下,蛇纹石化流体交代基性围岩形成透辉石。随着流体的演化与温度的降低,透辉石在还原、高水岩比条件下溶解沉淀形成粗晶透闪石岩或含透辉石的碧玉。在250-400℃,伴随着不断变化方向和大小的构造应力以及流体作用下,粗晶透闪石岩发生变形重结晶形成具毛毡状结构的碧玉。同时,碧玉也有可能直接从相应成矿流体中直接结晶形成。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相继发现并确认了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商旭、邦布、马攸木、折木朗和念扎),为青藏高原南部造山型金矿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例。藏北商旭金矿床地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侧,矿体主要为含金石英脉,产于当穹多—崩则断裂北侧木嘎岗日群(J1-2M)砂泥质板岩中发育的次级北西西向断裂中,围岩蚀变不明显。矿石由石英和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组成,自然金以粒间金和裂隙金分
本论文的项目依托于“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直井开发示范工程开发方案”和“柿庄区块煤层气产能生产跟踪分析”。综合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及排采等资料,分析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形态、沉积环境、水文地质,煤层的几何形态、结构、埋深、厚度,煤质、储层压力、渗透性、含气饱和度、吸附/解吸特性、含气性、流体特征等储层特性,研究这些地质情况和煤储层特性的平面和空间分布规律,优选高渗富集区建立煤层气田储层模型。并
近几十年来,瞬变电磁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矿产、石油资源、地下水、地热环境及工程勘查中。电子学、计算机学及通信科学的发展,使得瞬变电磁法仪器正在向数字化、高精度、高灵敏度、高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国内瞬变电磁仪器,普遍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需要解决稳定性、接收端同步、数据采集精度较低、数据处理能力不强、系统功耗较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众多的缺陷,瞬变电磁接收系统中需引入最新的嵌入式技术以提高其整体性能。
苏里格气田西区苏156井区砂体厚度大,储层发育相对较好,含气面积大,有较好的开发前景,是产建的首选目标区;但是,该区有效储层空间变化大,二维地震资料存在的局限性,井控程度较低,产能建设尤其水平井开发风险较大。在目前钻井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急需利用新采集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工作,精细刻画有效储层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及叠置规律,建立精细储层三维地质模型,为下步水平井部署提供地质依据。本文针对苏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地震仪是地震勘溅中最关键的仪器,实现对地震信息进行接收和记录,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工程地震勘探任务往往要求勘察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轻便等优势;而从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应用面的拓展趋势考虑,地震仪器还应具有尽可能多的功能,既能适应反射地震和折射地震技术的要求,又能接收地震面波和体波的信号,还能进行微地震观测。为了满足工程勘察要求,也为了适应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广泛分布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和与俯冲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性质和来源密切相关,但斑岩-岩浆-热液系统能否形成大型铅锌矿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次工作选择西藏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室内的实验分析研究,对斑岩型铅锌矿床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探讨。综合归纳发现,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
选择典型内陆半干旱平原盐碱区内蒙包头山南平原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室内外实验,重点研究了区内浅部的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等电性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层粒度结构、盐分和水分含量的关系,以为本区盐碱化的监测与治理提供资料与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浅部地层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值在不同的沉积类型区和盐碱化类型区差异较大。山前洪积区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均值分别为河流冲积区的近3倍、2.5倍和16
北衙-六合地区地处扬子克拉通西缘。该区自元古代起,经历多期岩浆-构造事件,并沿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产出多个与新生代富碱斑岩相关的大中型斑岩矿床。克拉通边缘产出的斑岩型矿床在矿物组合、矿化类型、蚀变分带等方面与岩浆弧和碰撞造山环境下的斑岩型矿床相似,其成矿岩浆常为埃达克质岩,但其成因有别于前两类斑岩型矿床。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区内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成矿岩浆源区的探讨,而对斑岩型矿床源区(深部地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油气潜力巨大,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对石炭系烃源岩的认识较为浅薄。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东部多口钻井岩心及新发现的柴页井原油和天然气样品开展分子地球化学相关研究,为柴达木盆地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主要发育粉砂质泥岩、泥岩和炭质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以III型干酪根为主,生源母质兼有海相与陆相有机质贡献。烃源岩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在0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广泛发育煤系地层,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当前,沁水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是煤层气,已在盆地南部建成千亿立方米规模的大型煤层气田。致密气研究的兴起,源于近年来在多个煤层气区块的勘探开发中,在上古生界多套砂层中发现良好的气测显示,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物性控制因素不明确,储层成岩演化过程、致密气气层特征、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