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研究社会共治,社会共治研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社会共治,在经济学、公共管理等领域都有应用,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市场监管,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建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里,我国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监管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框架,相对而言,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的体制机制还是短板,亟待实践探索和理论突破。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行为,是公众在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协同参与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产品或服务监管,包括咨询、投诉、举报、仲裁、诉讼、上访、纠纷调解、政策建议等行为。其中,投诉、举报成为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最有效的两种行为,是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案源的最重要渠道,是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行为的核心内容,对维护市场秩序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选取投诉行为、举报行为作为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行为的关键变量,研究公众投诉行为决策机制、举报行为决策机制,分析公众对全国12315平台(投诉和举报的主要实现通道)使用行为决策机制,提出促进公众采取投诉、举报行为,畅通公众投诉、举报渠道,探索“四位一体”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机制,提出提升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效果政策建议。本研究选取湖北省武汉市、荆门市、沙洋县、随县、襄阳县、枣阳市、樊城区7个地区,开展实地调查,设计并回收《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现状调查问卷》222份(有效问卷);设计并回收《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行为决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245份(有效问卷)。运用成本一收益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公众投诉行为、举报行为决策机制分析框架;运用技术接受模型,构建公众投诉、举报平台使用行为决策机制的分析框架;探索“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机制,提升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效果的路径。利用SPSS 24.0、Amos 24.0对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公众投诉行为决策机制是什么?公众举报行为决策机制是什么?公众投诉、举报平台使用行为决策机制是什么?如何对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机制进行创新?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投诉、举报是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最有效的两种行为。在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的有效行为调查中,选择投诉、举报是占比最高的两项,合计占比为70.7%,与其他行为相比明显领先。2.私人收益、投诉意愿对公众投诉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私人收益、投诉意愿对投诉行为影响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公众投诉私人收益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公众投诉行为增加0.290个标准差;公众投诉意愿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公众投诉行为增加0.458个标准差。3.投诉意愿在知觉行为控制对投诉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果。利用Bootstrapping法进行间接效果检定,间接效果检定的Z值为2.333,大于1.96,Bias-Corrected法和Percentile法在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间接效果显著。4.私人收益、举报意愿对公众举报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私人收益、举报意愿对举报行为影响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公众举报私人收益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公众举报行为增加0.255个标准差;公众举报意愿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公众举报行为增加0.157个标准差。5.举报意愿在知觉行为控制对举报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果。利用Bootstrapping法进行间接效果检定,间接效果检定的Z值为2.632,大于1.96,Bias-Corrected法和Percentile法在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间接效果显著。6.公众对全国12315平台使用意向正向影响使用行为。公众对全国12315平台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影响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公众对全国12315平台使用意向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公众对全国12315平台使用行为增加0.641个标准差。7.公众对全国12315平台使用意向,在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果。利用Bootstrapping法进行间接效果检定,间接效果检定的Z值为2.819,大于1.96,Bias-Corrected法和Percentile法在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间接效果显著。8.“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机制构建具有较高可行性。调查显示,公众成为大众评审员参与市场监管纠纷调解意愿比较高;参加听证会为市场监管社会共治建言献策意愿比较高;大部分公众赞同积分奖励能够提高自己参与意愿;公众对市场监管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具有较高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如下:1.将公众投诉、举报行为产生社会收益和私人成本作为奖励标准依据,设置公众投诉、举报的私人收益上限和下限。将公众投诉、举报行为产生社会收益和私人成本作为奖励标准设置依据,为投诉、举报奖励标准提供度量的刻度,即社会收益越大,私人成本越高,奖励越高。公众通过投诉、举报获取合理的私人收益,避免奖励标准过低,导致公众投诉、举报缺乏动力;避免奖励标准过高,带来非理性行为。2.畅通公众投诉、举报渠道,提高公众投诉、举报私人收益。以全国12315平台为建设重点,统筹地方已有其他的投诉、举报平台,打造智能、高效、便捷、低成本、处理成功率高的投诉、举报平台系统,提高公众对平台的感知易用性、有用性,从而提高公众使用意向,促进公众使用平台进行投诉、举报,畅通公众投诉、举报渠道。3.针对投诉行为决策与举报行为决策机制的差异,分类科学施策。通过积极影响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提高公众投诉意愿;通过增加私人收益、提高投诉意愿,从而促进公众采取投诉行为;通过积极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提高公众投诉意愿,间接促进公众采取投诉行为。通过积极影响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增加私人收益,减少私人成本,提高公众举报意愿;通过增加私人收益、提高举报意愿,促进公众采取举报行为;通过积极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提高公众举报意愿,可以间接促进公众采取举报行为。4.对“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机制探索,推进市场监管“互联网+社会共治”体系建设。依托全国12315平台,嵌入“公众线上评审机制一公众线上听证会一市场监管社会共治积分制一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四位一体的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机制,构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一畅通言路、建言献策一激发活力、提供动力一自助处理、智能处理”的作用机制,是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机制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