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动物体内无宿主特异性,当宿主因各种原因引起免疫力下降时,其开始攻击宿主导致严重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家畜、家禽和人多种疾病,主要包括牛出血性败血症、兔巴氏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禽霍乱以及引起人的各种炎症等,是一种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的重要人畜共患性致病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导致病牛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烧等肺部感染症状,病死率较高,对养牛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加米霉素是国外多个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牛呼吸系统疾病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作为临床一线药物,其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基因不断被检出和报道,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不仅威胁到家畜的生命健康,同时也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优化临床给药剂量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兽医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PK/PD作为制定临床合理给药方案的常用手段,常用于优化临床一线药物的剂量。然而,国内关于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K/PD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分别从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和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了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活性,确定与其抗菌活性密切相关的PK/PD参数(AUC/MIC,Cmax/MIC和T>MIC),通过剂量推导公式计算出既能产生杀菌效果,又能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合理给药剂量;为兽医临床加米霉素给药剂量的优化提供基础实验数据,旨在更好的指导其临床用药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加米霉素HPLC-MSMS检测方法本文建立了加米霉素在多种生物样品中(黄牛血清、组织液、炎症渗出液和小鼠血浆)通用的HPLC-MSMS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定量检测加米霉素含量。该法采用蛋白沉淀法进行样品前处理,流动相用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加米霉素在四种体液中的绝对回收率在94.05~115.92%之间,批内和批间差异系数均小于10%;黄牛生物样品中检测限为1ng/m L,定量限为2ng/m L;小鼠血浆样品中检测限为5ng/m L,定量限为10ng/m L。同当前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本研究首次补充了加米霉素在黄牛组织液、炎症渗出液和小鼠血浆中的检测方法;为开展加米霉素在黄牛半体内和小鼠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2.体外药效试验(1)采用96孔板两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了加米霉素在MH II肉汤、黄牛血清、组织液、炎症渗出液和小鼠血浆中的MIC值,结果表明MH II肉汤中MIC平均值是血清中的20倍。黄牛血清、组织液、炎症渗出液中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的MIC值均为0.031μg/m L。(2)体外杀菌曲线试验表明,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体外抗菌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当药物浓度低于4×MIC时,抗菌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药物浓度高于4×MIC时,抗菌活性不再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强。(3)体外PAE试验表明,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有较长的体外PAE。当该多杀性巴氏杆菌NM-5-7分别暴露于1×MIC、2×MIC、4×MIC和8×MIC加米霉素药液1h后,其体外PAE值分别为0.84h、1.10h、1.27h和1.44h。3.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试验6头健康黄牛成功建立组织笼模型和急性炎症模型后,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分别以6mg/kg b.w.静脉和皮下注射加米霉素;将预定时间点采集到的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样品用HPLC-MSMS检测方法进行测定,采用Win Nolin软件对三种体液中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单剂量静脉给药后,血清中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1ast为5.52μg·h/m L,t1/2为35.27h,Vd为54.33L/kg,Cl为1066.67m L/h/kg;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Tmax分别为4.5h和5.5h,Cmax分别为0.09μg/m L和0.11μg/m L。单剂量皮下给药后,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加米霉素药时数据符合非房室模型,血清中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为48.30h,AUClast为6.23μg·h/m L,Tmax为1.00h,Cmax为0.43μg/m L,F为112.95%。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加米霉素的Tmax分别为9.5h和7.0h,Cmax分别为0.05μg/m L和0.11μg/m L。将测定的加米霉素在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半体内抗菌结果与黄牛体内药动学参数相结合,成功建立了加米霉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通过Win Nonlin 5.2.1药动学软件提供的Inhibitory Effect Sigmoid Emax模型计算得到加米霉素抑制黄牛血清、组织液和炎症渗出液中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需要的最小AUC24h/MIC值分别为6.4h、4.07h和5.49h,黄牛血清和炎症渗出液达到杀菌效应所需的最小AUC24h/MIC值分别为90.32h和127.37h;而清除血清中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需的最小AUC24h/MIC值为443.15h。结合文献报道的MIC90,推算出黄牛血清中清除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需要的最小给药剂量为13.45mg/kg b.w.。4.体内PK/PD同步模型试验在采用气管插管法成功建立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基础上,采用16个不同给药剂量组皮下分段给药后,在预定的时间点采集小鼠血浆样品用HPLC-MSMS法测定药物浓度,采用Win Nolin软件对小鼠血浆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在相同时间点处死3只小鼠,无菌取肺匀浆后做细菌菌落计数。对照组在给药前和给药24h后分别处死3只小鼠。结果表明,加米霉素在小鼠体内的f AUC0-24为0.86~8.42μg·h/m L,Cmax为0.55~5.69μg/m L,Tmax为0.17~0.25h,t1/2为8.04~13.64h。将药动学参数和细菌的MIC值结合,采用inhibitory effect Imaxmodel模型拟合得出f AUC0-24/MIC与ΔLog CFU/lung 24h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并推算出加米霉素达到抑菌效应,下降1-log,下降2-log和杀菌效应时,小鼠肺部所需的平均f AUC0-24/MIC分别为56.77h,90.18h,143.06h和239.44h。结合文献报道的MIC90,外推到牛上计算出达到抑菌效应和杀菌效应所需要的临床最小给药剂量分别为2.10 mg/kgb.w.和8.86mg/kg b.w.。本文结果可为加米霉素临床治疗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拟定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旨在为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科学合理的用药以期延长药物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