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冬春积雪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1984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积雪与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天气、气候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的降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青藏高原积雪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何种关系,相应的机理如何,气候模式是否能再现出该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积雪资料、站点降水资料、再分析资料,基于统计分析、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以探究高原冬春积雪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及机理为核心,分析了高原冬春积雪时空异常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了高原冬春积雪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联系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积雪异常对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影响,探讨了高原积雪异常引起的高原热力强迫异常对大尺度环流、高原北侧垂直环流及动量、热量输送的影响,揭示了高原不同区域冬春积雪异常变化对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物理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MIP6气候模式对高原冬春积雪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模拟再现能力。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1979—2019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高原积雪深度累积和消融的速率特征表现为东部比西部快,南部比中部快。季节尺度上,冬季积雪深度在高原东部最大、中部最小;春季积雪高原东部消融速率最大,西部积雪消融较慢但积雪深度最大;年际尺度上,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变化存在两个大值区,分别位于高原东部和西部,高原西部积雪深度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东部积雪减少不显著。不同区域积雪异常从冬季到春季的持续性并不一致,雪深异常的持续性较长,而雪盖异常的持续性较短。2、青藏高原冬季东、西部积雪异常对西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对西北地区西部的夏季降水影响有所不同。当高原东部冬季积雪(SDE)异常偏多,新疆东部、陕西南部及河西走廊地区夏季降水偏多,而新疆北部及西部、内蒙古、甘肃河东、宁夏及陕西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当高原西部冬季积雪(SDW)异常偏多时,西北地区夏季在新疆西部及陕西南部降水偏多,在新疆北部及东部、甘肃、宁夏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水均偏少。春季高原融雪对西北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和指示意义,当春季融雪在高原东部偏多时,甘肃、陕南夏季降水偏多,而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及陕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当高原西部春季融雪偏多时,西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多,而新疆中部及南部降水偏少。3、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后期夏季影响西北地区降水的大气环流存在显著相关。统计诊断结果表明,当SDE偏多,高原主体及周围大气温度为负异常,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加强;激发中纬度异常波列,导致蒙古高原及其北侧位势高度负异常,西风增强不利于水汽输送至西北地区,导致西北夏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当SDW偏多,高原主体暖异常而高原北侧显著冷异常,高原北侧温度梯度显著增大,副热带西风加强,不利于水汽在西北地区东部汇聚;同时,里海地区及贝加尔湖地区位势高度异常的偶极配置,有利于西风带中水汽在西北地区西部汇聚,且垂直方向上存在西北地区西部(80°-90°E)上升运动和东部(90°-100°E)下沉运动的显著异常,导致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在新疆西部偏多,而在甘肃大部、宁夏、内蒙古及陕西北部等地偏少。4、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东、西部异常对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影响不同,高原西部融雪缓慢导致高原非绝热加热异常可持续至夏季。从能量传输角度,EP通量异常验证了高原东、西部积雪异常引起的动量和热量输送异常对对流层纬向平均气流(尤其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CESM模式较好地再现了高原东、西部冬季积雪异常引起的西北地区西部的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当SDW偏多时,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减弱,削弱其北支的上升运动,对流层中高层40°N附近EP通量异常辐散,有利于波向南传播,西风气流增强;夏季纬向动能和经向动能传输较强,造成水汽输送至西北地区东南部,而不能到达西北中部及北部,从而导致西北夏季降水在陕南和甘肃南部异常偏多,而在甘肃中部、宁夏及内蒙古中部等地异常偏少。5、CMIP6耦合模式对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春季融雪多年平均空间分布的模拟较好,均能模拟出高山地区为多雪区、高原腹地及北部盆地为少雪区,但各模式均高估了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深度。CMIP6模式大体能再现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能够捕捉到高原冬季东部积雪异常对西北大部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模态,但并没有很好地再现出高原冬季积雪东、西部差异对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地影响,意味着改进CMIP6模式对高原积雪的描述是提高西北降水模拟和预估的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背景,立足杭州市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以青年教师教研共同体为抓手,构建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例反思、论文撰写”四位一体的区域教研范式,探讨了情境教学设计案例评比、情境教学课堂展示、教研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等多元化、螺旋上升式的教研路径,在推动高中地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期刊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研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网络教研共同体作为推动区域教研和协同教研的主要教研方式,在机制建设、教研活动、教研文化和教研内容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探索更高效的网络教研共同体模式,文章从阐释网络工作坊式教研共同体内涵及特点着手,在深入剖析其价值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教研打造一个有效范式提供参考。
期刊
目的探讨微小RNA-125a-5p(miR-125a-5p)是否可靶向调控MEIS2基因表达并分析其对垂体瘤AtT2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AtT20细胞及小鼠正常垂体细胞(NPC)中miR-125a-5p及MEIS2 mRNA表达量。采用瞬时转染技术分别将miR-125a-5p mimic质粒、anti-miR-125a-5p抑制剂及si-MEIS
期刊
城乡教研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共生理论视阈下,城乡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共生单元的互动机制、共生模式的建立机制和共生环境的诱导机制。城乡教研共同体建设推进路径是树立共生发展理念,聚集教研共同体的共生合力;优化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实现成果共享共赢;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助推教研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素养提升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期刊
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践行“点亮人生积极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更有意义感,建立好的人际关系。结合蔡塘学校的实践经验,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如何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获得多方支持,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得到适性发展。
期刊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气候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气温和降水作为表征单站热量和水分特征的重要气候状态参数,其自身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进而使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发生明显变化。大量研究表明,东亚地区气温和降水在1987/88年前后出现了明显转折。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海冰数据等,对我国前30年(1958-1987年)、后30年(1988-2017年)气温和降水
学位
本文是在北京市朝阳区校外提出“一体两翼、融合育人的全人教育”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初步探索校内外融合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机制与策略方法。在机制保障的前提下,为教师创立共同愿景,梳理有效策略,倡导合作文化,并创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模式,使课外校外教研组这一教师学习共同体在促进教研组整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基础上,最终走向校内外协同发展、融合育人的美好前景。
期刊
<正>“双碳”目标引出产业结构与经济交易市场的整体性改革。从“双碳”目标认知到碳资产管理,碳排放与清洁能源的伴生形成电力业的变革。新型电力系统未来定要包含不同品种与类型的能源,要实现大范围能量灵活转换与快速配置,需充分利用虚拟电厂与源网荷储的协同运作,这就要求处于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变电站具备数智化能力。本文结合“双碳”目标要求和未来能源领域的变革将数智化与精益化管理运用于变电站设计中,为实现能源的高
期刊
铁路桥梁工程建设对河道堤防安全、河势稳定、输水安全、通航以及渠道治理规划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务例》和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等法规,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本文概括介绍了合肥至武汉铁路跨越淠河总干渠特大桥基本情况,就桥梁建设对河道输水能力的影响作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铁路建设对河道输水能力影响较大,
期刊
本试验使用受精的日本鹌鹑白壳蛋孵化,每间隔24 h实施照蛋及解剖观察,并拍照以图谱形式展现,描述了日本鹌鹑孵化过程中的胚体外组织在蛋壳膜内表面吸附、发展、分布的形态变化,以及卵白、卵黄、胚胎和胚体外组织在蛋壳内的解剖形态学特征和相对体位。结果显示,孵化的前7天,日本鹌鹑胚胎的各器官在发育构建中,形态变化很大;8 d以后,器官主要是发展增大,形态变化不大。绒毛尿囊膜5 d开始紧贴着蛋壳膜向锐端扩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