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西这一沃壤千里的土地上,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且深厚的传统文化,就在这片黄土地上集聚着的诸多古老文化,它凝聚着人类进步的悠长历史。在千回百转的黄河土地上,金黄的粟黍哺育了黄皮肤的人种,古老的华夏民族就在这一带形成,并且他们以朴素勤劳的双手和高度集中的智慧,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创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而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黄土地上,文化底蕴深厚的三晋大地孕育了极具山西韵味的民间舞蹈。山西,它不仅是中华舞蹈文化的摇篮,也是民间舞蹈艺术的海洋,而山西民间舞则是山西悠长历史文明的“活化石”(2)。本文的研究重点立足于山西民间舞小花戏的本体,基于其原先发展的基础上,对小花戏进行三次分类、整理与创编,深层探索山西民间舞小花戏的动律特征及风格特色,从而归纳、整理、编创出适用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小花戏训练组合,进而通过小花戏“进课堂”探究其价值意义并对其提出传承性建议。本文将通过对小花戏课堂训练组合三次提炼整合的探索,以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课堂训练为传承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小花戏课堂训练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每个民族的舞蹈从“民间舞蹈元素”到“课堂训练组合”的这一历程必是坎坷的,漫长的。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它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肢体韵律,将山西民间舞小花戏的发展作为研究本民族文化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小花戏“进课堂”的发展研究,进一步传达出“以元素”—“融教学”—“促传承”的核心理念,进而映射出小花戏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风格韵律。我们将它引进课堂并对其进行三次整理与创编,在某种角度上看,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让民族文化变得纯净,让小花戏回归群众,回归传统,回归大地,让小花戏在山西的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从“元素提炼”到“整理编创”,再到“组合生成”,最后到“课堂实践”,山西民间舞小花戏的“存根性”性始终是训练组合所必备的准则。因此,该如何对小花戏的“课堂训练组合”进行科学化、风格化、规范化的整合,以及小花戏“进课堂”将有多大的价值意义,这对整个山西民间舞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