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创作于1943年。这部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民与地主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作,《李有才板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自出版以来,《李有才板话》被翻译成数种语言,传播到许多国家。居于中国的沙博里于1950年将其翻译成英语,风靡西方世界,吸引了大批西方学者和汉语言研究专家。以前国内外对《李有才板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本身,诸如对语言风格的分析,尤其是十三段板话的作用,正、反面角色的刻画和这部小说的文学影响上,但鲜有人涉及《李有才板话》英译本的翻译研究。本文选择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是由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翻译小说,文化传播是第一目的。对于文化传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首要任务。作为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李有才板话》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何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传播中国地方文化是本文研究的第一点。基于此,结合目的论的目的原则,本文分析了《李有才板话》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是物质文化负载词和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从度量单位和称呼两方面来分析的。从目的原则的视角来看,译者基本传达了原文本的乡土气息,比如使用音译加注的方法翻译文化负载词,很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译本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其次,乡土文学中有大量注释。注释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译者如何处理原文本中的注释是本文研究的第二点,因为注释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动,毫无疑问会影响文本信息的传达。所以,作者结合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分析了译本对原注释的处理情况。从译本来看,原文本中的注释,要么被直接删除,要么成了译文本正文的一部分。译者文中加注是为目的语读者解释原文本中的暗含意义以保持连贯。在分析注释翻译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创新性的概念:显性注释和隐形注释。再次,《李有才板话》中有十三段板话,作为诗歌的变体,板话的翻译是本文第三个研究重点,因为判断诗歌翻译优劣的最高标准就是看译文是否忠实再现了原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所以,作者结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分析了十三段板话的翻译。大体来看,译本忠实流畅。然而,译本中也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译例,如原来五行的板话被译成了四行,原文中的方向“从西到东”被译成了“从东到西”,目的决定了手段,这些译例说明译者充分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需求。结合目的论三原则分析英译本中的三现象后,本文接着从目的论视角分析了译文本中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及其效果。通过对《李有才板话》翻译的个案分析,再次证明目的论对于文学译本的适用性和指导性。在以后的研究中,作者需要证明目的论同样适用于其他乡土小说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