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环绕京津,自古是京畿要地,是进入首都北京的门户,南部与河南省相邻。自1989年从国外务工回国人员当中确认首例艾滋病例以来,河北省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廊坊献血人群和邢台受血人群中爆发艾滋病疫情后,新诊断HIV/AIDS病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7303例。27年来,HIV-1在河北省的流行传播人群已经发生改变,2005年以后,性接触已经替代血液传播,成为河北省艾滋病疫情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本研究首先对河北省HIV-1的总体流行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以2013年全年新诊断报告且未治疗的HIV-1阳性病例为研究对象,实施了目前国内针对一个省份的最广泛的HI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新诊断病例中HIV-1耐药毒株及其流行。并且研究了16-25岁青少年人群和男男性接触传播人群(MSM)中HIV-1流行及传递性耐药(TDR)突变,有利于预测和观察河北省HIV-1的整体流行变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河北省新诊断HIV-1阳性病例逐年上升,经性行为传播持续成为HIV扩散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男男同性接触感染快速上升,成为我省HIV疫情上升的主要途径。2.基于HIV-1 gag全长基因-pol部分基因序列,2013年共发现有9种HIV-1基因型正在河北省内流行。前四个主要基因型是CRF01AE(53.4%)、CRF07BC(23.4%)、subtype B(15.9%)和新的独特型重组体(URFs,4.9%)。一年内,以前河北省内未曾证实存在的三种基因型(subtype A1、CRF5501B和CRF65cpx)首次在MSM人群中被发现。发现所有9种基因型均已在性接触传播人群中传播。30个URFs毒株通过6种基因重组模式形成,包括CRF01AE/BC(40.0%)、CRF01AE/B(23.3%)、B/C(16.7%)、CRF01AE/C(13.3%)、CRF01AE/B/A2(3.3%)和CRF01AE/BC/A2(3.3%),并且证实在30个URFs中流行着2个潜在的流行性毒株(pCRF)。分子进化分析显示河北省的流行毒株通过多种渠道从我国西南和南部省份、邻省等经多次传入河北,特别是与北京、辽宁等邻省以MSM为主的性传播人群之间存在4个较大的CRF01AE(2个)、subtype B(1个)和CRF07BC(1个)流行簇,具有紧密的传播关系。河北省内流行的所有9种HIV-1基因型已经通过性接触特别是MSM从其原有的高危人群传入普通人群。3.在河北省5个MSM监测点中共发现50例新发感染HIV-1阳性病例。通过对其HIV-1 gag(46条)、pol(48条)和env(45条)基因序列的综合分析发现四种基因型,即CRF01AE(56.0%)、CRF07BC(30.0%)、subtype B(12.0%)和URFs(6.0%)。URFs的3种重组模式被确认,即CRF01AE/BC、CRF01AE/B和CRF01AE/C。Subtype B和CRF01AE毒株与邻省传播关系紧密。监测点新发感染MSM人群中HIV-1主要流行趋势与河北省整体流行趋势基本一致,因此通过MSM监测点可以观察河北省整体的HIV-1流行趋势。4.通过分析HIV-1 pol基因序列,2013年新诊断未治疗病例中总的耐药突变发生率为16.2%(109/672)。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突变率为6.3%(42/67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突变率为2.4%(16/672),非核苷类逆转酶抑制剂(NNRTIs)突变率为8.6%(58/672)。其中,两个不同基因编码区的双重突变率为0.7%(5/672)、三个基因编码区的多重突变率0.1%(1/672)和单基因编码区的多位点突变0.4%(3/672)。这种复杂的突变模式导致当前史坦福数据库所列药物中除了3TC、ABC、DDI、FTC和TDF五种NRTIs外,其他14种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特别是导致所有的PIs和NNRTIs药物药效不同程度地降低。16-25岁青少年和MSM监测点新发感染病例中传递性耐药(TDR)发生率分别为6.6%和2.1%。分子进化分析发现HIV-1耐药毒株分布在不同的流行簇中,尤其是与邻省以MSM为主的大流行簇为HIV-1耐药毒株的传播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