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世界性转变,全球经济形态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也使现代社会进入了“服务社会”时代。在“服务社会”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10余年来,随着研究成果的增多,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因此,在相关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服务生产的性质及其区位意义,解释它们在不同地域上呈现的集聚和扩散状态,进而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以此总结出不同地域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不但具有一定的学科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运用价值。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思路,本文运用了实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从生产性服务生产的涵义、特征及其特殊性出发,分析了服务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区别,阐述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其中,第四章主要在不同地域层面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趋向和区位模式。区位趋向表现为高级和非标准化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低级生产性服务活动有选择性的空间分散;三个区位模式为依附模式、中心地等级模式和“中心——外围”模式。同时,以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六个动力因素包括生产性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生产性服务公司的组织结构、生产性服务生产和交易面对面接触和联系的要求、新信息技术的进步、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三个动力机制为范围经济、集聚经济和竞租经济;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和第七章。其中,第六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在国际层面上表现为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家层面上表现为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水平和速度上存在差别,空间层面上表现为“中心——外围”发展格局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同时,提出了促进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战略选择,即集群发展战略、分散化发展战略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战略。第七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的三个区位模式、六个动力因素和三个动力机制。同时,从国际和国家地域层面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