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读通鉴论》《宋论》中,王夫之对举措失当的君主和符合为君之道的君主进行了精细地分析和批判。本文通过对王夫之的分析和批判进行再批判,进而从整体上把握王夫之理想中的为君之道。王夫之理想中的为君之道与其所持的君权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夫之的君权观与他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可以互为参照。宏观地把握王夫之理想中的为君之道,梳理分析王夫之的君权观,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联系和对接,有助于恰当地评价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鉴于有明一代君主的残暴和荒唐以及异族欺凌的现实,王夫之披览史书,寻求针砭时弊的良方,他所提出的为君之道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未来政治的憧憬。他对君主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因私害公、急于求治、目光短浅、修养不足。他对君主的肯定主要有四点:“求诸己”、“静、忱、敬、惧”、“一心之平”、度量广大。可以看出,王夫之理想中的为君之道主要体现在君主心性的自我修养方面。王夫之对君权的态度主要是保守的,认为君主地位至高无上,君权神圣;坚持君为臣纲是不变的“义”;他对限制君权的思考依旧没有跳出传统儒家的框架,并没有从政权层面分权进而限制君权;对于君权的更替,他只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出了让步和调整,同样没有摆脱“忠君”,即顽固维护君权的窠臼。从总体上审视,王夫之的为君之道虽然表现出了他对君主政治客观的、辩证的思考,这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但是他的为君之道依旧没有突破君主专制主义的藩篱,最终只能是“内圣开不出外王”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