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探讨早期胃癌的中医病理机制,提出“浊毒”论治的学术新观点,指出浊毒内壅是早期胃癌的主要病理机制,制定解毒化浊、疏肝和胃的治疗大法,并以此组成解毒化浊汤。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观察解毒化浊汤对早期胃癌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揭示其抗癌机理,为早期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方法:临床部分采用临床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位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4例,两组一般情况无差异。治疗组服用解毒化浊汤(由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半边莲、土茯苓、黄药子、全虫粉、清夏、陈皮、砂仁、蜈蚣十味药组成,随证加减),同时予以5-氟脲嘧啶为基础药的化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单纯予化疗,化疗方案同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不再予其它相关用药。观察指标:(1)临床症状的改变。采用记录积分法,将患者症状按轻、中、重三级计为1、2、3分,无则计为0分,并计算总积分,治疗末统计总积分改变情况。(2)患者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及体重变化。分增长、稳定、进展三级,临床总有效率按增长+稳定计算。(3)镜下癌灶变化。按WHO制定的实体瘤近期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分四级,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进展(PD)。临床总有效率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计算。 (4) 实验室指标的观察。通过观察血象,肿瘤标志物及免疫细胞活性的变化,探讨解毒化浊汤的抗癌机理。实验研究采用N-甲基N<1>-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主的多因素诱导法建立大鼠早期胃癌模型,分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解毒化浊汤预防组和解毒化浊汤治疗组。观察各组实验大鼠一般状况(精神状态、活动、发毛光泽、进食情况、体重变化及有无死亡等),病理样品的肉眼所见及光镜电镜下的恶性表形,统计比较各组大鼠的发癌率,ABC染色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其抗癌机理。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解毒化浊汤能有效对抗杀死癌细胞,同时祛除病因,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一般状况,同时有效保护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及消化系统功能,预防和修复化疗的毒副作用。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解毒化浊汤能够有效抑制、逆转胃粘膜细胞恶性表形,有效抑制、逆转PCNA的表达及p53蛋白的激活,进一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揭示了其抗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