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高度近视眼常伴有明显的眼后段退行性改变,而眼前节角膜是否发生变化尚在争议中。本研究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眼屈光参数和角膜生物学参数的差异,重在观察在相同基因和环境下,高度近视眼的角膜生物学参数特点。
方法:
对象为23名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等效球镜SE差≥5.00D),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36.7±10.1)岁,用眼反应分析仪ORA(ReichertOphthalmicInstrumcnts,Depew,NewYork,USA)测量角膜滞后性(CornealHyteresis,CH),用改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3)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用IOL-Master测量角膜平均曲率(meanK)及眼轴长度(AL),仪器测量先后及双眼测量顺序随机。统计处理双眼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参数间相关关系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高度眼平均AL(28.34±1.10)mm,低度眼平均AL(24.53±0.70)m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1)。双眼角膜平均曲率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屈光度SE差值与AL差值强相关(r=0.893,p=0.000),与K差值不相关(r=0.372,p=0.081)。双眼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眼cH平均(10.00±1.61)mmHg,低度眼cH平均(10.96±1.38)mmHg,CH有显著性差异(p<0.0001)。高度眼CH与屈光度无明显相关(p>0.05),与眼轴无明显相关(p>0.05)。低度眼CH与屈光度、眼轴也不相关(p>0.05)。高度眼和低度眼CH与CCT均有相关性(r=0.477,p=0.021;r=0.489,p=0.018)。
结论:
相同基因及环境下,高度近视眼的CH显著下降,角膜无明显变薄,提示可能随着眼轴的过度增长和近视的发展,角膜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引起角膜的损害从而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