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多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持续作用下区域石漠化问题比较突出。分析石漠化景观演进规律,人类活动综合强度时空变化和集聚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对石漠化景观格局的影响,对于评估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对于人口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分配十分有益,并为后期人类活动视角下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以喀斯特广泛发育区平果县为研究区,在解译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六期遥感影像获得石漠化景观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度和景观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石漠化景观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人口密度、GDP密度等数据进行人类活动综合强度模拟计算,并对人类活动综合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在景观和类型水平上选取景观指数,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对石漠化景观多样性、连通性和破碎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与1990年相比,2015年平果县石漠化面积减少,石漠化率下降约16个百分点。1990-2015年,轻度石漠化面积波动程度小,中度石漠化面积波动程度大,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后期呈逐渐减少趋势。不同类型石漠化单一动态度差距比较明显,中度石漠化单一动态度最大,轻度石漠化单一动态度最小,综合动态度呈增-减-增变化趋势。不同类型石漠化景观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各类型斑块在景观中分布均匀,景观连通性较好,破碎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2)以2000年为界,1990-2015年整个平果县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再持续增大。期间,中等强度类型村数减少,较高和高强度类型村数增加。平果县西南部呈较高强度类型扩张,东南部呈中等强度类型缩减,中部呈低强度类型缩减,西北和东北部不同强度类型空间分布相对稳定的态势。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全局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不同集聚类型在同一时点整体空间分布较稳定,高高集聚类型集聚性最强,主要集中分布在马头镇,低低集聚类型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四周及中心腹地。(3)平果县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对石漠化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破碎度和连通性。从景观水平上看,石漠化景观的连通性随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增强而增大,多样性与破碎度均随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增强而减小。从类型水平上看,重度石漠化景观多样性、连通性和破碎度均受人类活动综合强度的影响较大,均随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增强而减弱。人类活动综合强度各评价指标对石漠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出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