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后,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在推进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如今,人民币汇率继连续单边升值多年后,弹性逐步增强,并开始出现双向浮动的新特征。对此,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市场对汇率的反应,并且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渐接近均衡水平,双向浮动的特征也将更加明显。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变化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研究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对进一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均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均衡汇率的研究方法,国内外仍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这些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仅考虑了物价因素对均衡汇率的决定作用;第二类则以宏观经济均衡为约束条件,建立以经济基本面因素为基础的结构式计量经济模型来估算均衡汇率,但这种方法大都没有考虑我国的国情。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阶段,由此所带来的对经济水平的影响是否会传递到与之联系紧密的汇率水平上,则是研究当前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由于购买力平价反映了货币价格与经济水平之间的稳定规律,所以以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不仅比其他研究方法更能体现汇率的本质,而且还呼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背景。另外,因为宏观经济均衡的分析框架能够更全面的探讨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所以将其作为研究均衡汇率的分析框架,则更有利于解释汇率变动的复杂性。此外,考虑到中美汇率的典型性,本文将选择中美汇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以上几个方面,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从汇率的内在价值和供求角度,分析购买力平价与其它理论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自影响汇率变动的途径,形成研究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根据中美汇率现状,主要用描述性的统计方法探究现实情况中各个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与理论因素互相补充。第四部分提出中美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假设,在内外部均衡的框架下分解购买力因素,探究影响均衡汇率水平的其它因素,设计中美均衡汇率的估算模型,并结合我国国情选取各个因素的替代变量以及合适的样本区间。第五部分采用协整技术进行定量的实证检验,分析各个因素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并用所得协整关系对均衡汇率水平进行估算,构建均衡汇率区间进而判断中美实际汇率水平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各因素与实际中美汇率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其中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贸易条件及对外净资产这五个因素对中美汇率变动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由构建的均衡汇率区间可以判断中美实际汇率处于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