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远法”之意与技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kkkkkksss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北宋,无论从技法来说还是从画论上来看,都业已成熟。其标志就是北宋神宗时期郭熙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魏晋南北朝只是中国山水画的创始阶段,尽管画技还不够成熟,但在理论上已有探索,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谢赫的“六法”论。“六法”论中经营位置即构图的观点,是“三远法”之雏形。从“近大远小”的视感出发,顾恺之着眼于“高远”一路,宗炳尝试于“深远”一途,王微揣摩于“平远”一道。迨至盛唐,山水画风始变,由“咫尺千里”走向“咫尺重深”,此时山水画不断进步的原因,是因为它从象征性、装饰性走向了写实性,也因此促成了描绘技法上的突破。从五代至北宋,山水画臻于成熟,其风格也更加适合于北宋士大夫阶层和文人的情趣和理想境界。神宗时的郭熙,经过多年技艺训练和思想酝酿,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创作的技术原则——三远法。实不啻为中国山水画创作之高度概括和总结。郭熙论“三远法”,特为透示出“平远”的重要性。 “三远法”表三远,三远本身就是诗,就是意境。如果从中国古代人格美的意义上来表现这种意境,那么,孟子的“泰山岩岩”可象征高远,老子的“惚兮恍兮”可象征深远,庄子的“游无穷”可象征平远。依徐复观的看法:高、深有其刚性,平有其柔性。本文以为:高与深正好表现为刚柔两端,平则起中和之作用,这正好形成一个“正反合”的合理结构。由此看来,平远一法,更具主动性。沈括提出“以大观小”的观点,此观点实际含“由博返约”义,依老子,“由博返约”是从事上升为理,从现象返还到境界,此境界借用佛教唯识学的说法叫做“内境”,于绘画,我们不妨叫它为“意境”。如此,画家的主体意识被凸显出来。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求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势比较抽象,质比较具体,从抽象到具体之间,我们有一个图型(Schema)。图型是康德知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如“5”),并可以收摄其类(如“犬”),在中国山水画中起图型作用的,正是“三远法”。依康德知识学,观念(Idea)、图型和所概括之对象,三位一体。取这种理解来说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要素,就可以安排为:意境、三远法、技术(艺)。意境在这里有其“观念性”,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审美观念”;技术(艺)在这里表现为“工具性”,而作为图型的“三远法”,在这里找不到象在知识学范围里所对应的符号,显出其本身的“不确定性”。此“不确定性”是一个被动的说法,若采取一个主动的说法,我们叫它“自由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一方面,正是因为作为图型的“三远法”之“自由性”,保持了创作上的差异性,使中国山水画之创作呈现了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作为图型的“三远法”之“规范性”,保证了把意境与技术(艺)整合为一有机整体的“必然性”,使人人从山水绘画中获得了审美的“共通感”。
其他文献
研究中国油画发展史,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油画在中国的演变其实就是一个对现实主义选择或放弃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该文围绕手机产业进行探讨,以手机的市场竞争战略为经,以手机开发的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为纬,结成比较全面的手机开发宏观状况之网.第二章系统分析了手机的市场竞争现状,并对
该文拟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时装与流行音乐的联系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述,旨在揭示时装在20世纪进程中的一个侧面,以提供更多设计方面的思考与资源来源.文章首先论述了大众
该文通过对恩索尔充满诡异和幻想的形象世界;精湛而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绘画语言;对虚伪和惟利是图的社会的批判意识;以及其绘画艺术的历史品格的介绍,揭示了画家对表现主义
期刊
对竖直盘管直接蒸发蓄冰空调系统的蓄冰槽进行了蓄冰和融冰过程的传热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蓄冰过程中水温变化、水温分层、以及融冰过程中制冷剂过冷温差及水温的升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