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北抵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褶断带,南至川中平缓褶皱带。普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发育须二段(T3x2)、须三~须四段(T3x3-T3x4)以及须五~须六段(T3x5-T3x6)3套主力烃源岩层。普光地区已在须家河组已经实现了重要勘探突破,勘探工作进展明显;但是,目前对须家河组陆相地层烃源岩分布特征、烃源岩演化及生排烃特征、生烃演化史及资源潜力的认识还不深入,尤其是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规模及大小等问题。本文在对研究区的沉积、构造背景系统研究基础上,应用地震及钻井资料,划分上三叠统沉积以来经历的构造阶段,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活动特点以及对上三叠统的改造和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沉积间断面剥蚀厚度的恢复。利用岩石热解分析、干酪根镜检等地化方法研究了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基本地化特征。通过实验数据以及参阅文献资料设置了盆地模拟所需各项参数,利用盆模软件Petromod对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进行了生排烃量和生排烃期的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从生烃时间来看,各套烃源岩在中侏罗世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31.1%,晚侏罗世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22.2%;早白垩纪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23.5%,晚白垩纪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23.2%;从各个层系来看,须二段生烃量为21093.78×108m3,占须家河组总生烃量的17.2%,须三~须四段生烃量为44978.43×108m3,占须家河组总生烃量的36.7%,须五~须六段生烃量为33728.60×108m3,占须家河组总生烃量的27.5%,煤层生烃量为22902.11×108m3,占须家河组总生烃量的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