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礼是我国传统习俗中对婚姻的一种认可形式,作为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仪式,婚礼仪式一直是人类学及民俗学者研究的聚焦点之一。由于婚礼仪式所包含的大量信息,不仅仅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区,婚礼仪式所呈现出的面貌大不相同的;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和民族,婚礼仪式也有着各式差别。而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婚礼仪式始终渗透并反映着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价值观,为人类学和民俗学者观察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笔者以都市婚礼仪式的变迁为观察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和案例访谈法,分析了都市婚礼习俗变迁的深层次原因,试图为民俗学的婚礼习俗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首先,从婚礼当事人的角度看,与传统婚礼相比,新人在婚礼仪式过程的角色呈现、话语权以及个体能动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或者说“新人”在都市中的婚礼仪式中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自主选择的机会,并且在选择过程中其决策的出发点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个人的喜好。以往传统婚礼仪式中所包含的展现“家庭”、“家族”或“集体”的元素在逐渐减少。传统婚礼中的生育价值首位肯定正在转向个体价值首位,对情感的强调和个性展示成为仪式的重点。其次,通过对参加婚礼嘉宾人员构成分析看,以往对婚礼仪式内容具有决定作用的亲缘以及“集体”的力量在逐渐减弱。传统的以血缘、亲缘或者地缘为先赋的社会关系重构已经减弱,婚礼仪式的社会关系更倾向于以新人的“个体“为中心的发展而来的社会关系网络。1同时,新人双方个体感受以及所期望加入的新的“群体”---新人的朋友或同事给予的意见和建议,在决定婚礼仪式的内容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此外,新人对婚礼的“个性化”需求也推动了上海市婚庆消费服务产品从单一到多元,从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的结论认为,婚礼仪式变迁所传达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新人对婚礼仪式的一种新的诠释,是个体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是期望“嵌入”具有相同价值观的组织寻求归属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逐渐脱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自己建立关系网的一种尝试。一方面,都市婚礼仪式的变迁从一定角度折射了个体-社会-国家关系中的结构变迁,新人通过婚礼仪式这一个平台来为“自己”而非“家庭”或者“集体”建构关系平台;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个体化背景下“自我”的觉醒,使婚礼仪式成为个体价值观、情感表达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市婚礼仪式中所呈现的个性化特征,是中国社会变革中,个体对“自我”的发现觉醒及其寻求归属的一种尝试;与之相关的,个体在寻找“自我”的同时也对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