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的缓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发展至今,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多达十几种,总体分为抗癫痫药物和非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是最早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常见的包括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CBZ)、苯妥英钠(Phenytoin,PHT)、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等。常见的非抗癫痫药物包括匹莫齐特(Pimozide,PMZ)、巴氯芬(Baclofen,BCF)、替扎尼定(Tizanidine,TZD)等。在临床上卡马西平仍然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第一位首选药物,其他药物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但是目前对于以上这些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系统评价。目的:收集1960年以来,世界各地关于上述六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各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确切疗效和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规范用药,并为今后的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试验设计提供指导。材料和方法:根据严格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全面检索MEDLINE光盘数据库、EMBASE光盘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及手工检索《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10种相关专业杂志,并检索会议文献数据库及与有关药厂联系获取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献及其他灰色文献。由2名事先经过训练的评价员独立评价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根据事先拟定的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以疼痛缓解率及副作用发生率为结局指标,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各试验间的异质性检验采用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若无异质性(p>0.05),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有异质性(p<0.05),则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亚组分析或不作Meta分析,只作描述性分析。若所收集的研究数据不能或不适合进行Meta分析,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共包括三叉神经痛患者281例。其中,研究CBZ(卡马西平)的试验有4个,研究BCF(巴氯芬)和TZD(替扎尼定)的试验各2个,研究LTG(拉莫三嗪)和PMZ(匹莫齐特)的试验各1个,未搜索到关于PHT(苯妥英钠)的试验。由于关于每种药物的研究较少,而且各个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局指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仅对卡马西平(CBZ)的有效率作了Meta分析,其余试验根据各干预措施分组后只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对3个CBZ与安慰剂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Meta分析,合并OR值为18.92,95%CI为[7.34,48.80]。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显示,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CBZ的疗效优于安慰剂,CBZ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值得肯定,但CBZ长期应用后会产生较广泛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眩晕、共济失调、嗜睡、食欲下降和便秘,有部分患者由于较严重的副作用而不得不停药。LTG与安慰剂的比较显示,LTG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BCF与安慰剂的比较显示BCF的疗效较优,而L-BCF与BCF的比较显示,L-BCF在平均每日发作次数方面疗效优于BCF,副作用较BCF少。TZD与安慰剂的比较显示,TZD在降低每日发作次数方面较优,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PMZ与CBZ的比较发现,PMZ在降低疼痛程度方面优于CB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MZ服用后会产生较严重的副作用,因此限制了其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的应用。虽然PHT目前仍然是国内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第二线药物,但尚无具有说服力的RCT试验研究其疗效及副反应情况。结论:对于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尚无高质量的RCT试验研究某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均存在试验设计不规范、样本量小、结局指标不统一、随访时间短等问题。本研究收集的证据表明,经典的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CBZ)仍然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但其副作用较大。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苯妥英钠(PHT)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有确切疗效。拉莫三嗪(LTG)的短期疗效值得肯定,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非抗癫痫药物如巴氯芬(BCF)和替扎尼定(TZD)亦无足够的证据表明其疗效优于卡马西平(CBZ),但可以作为对CBZ无效或对CBZ副作用较大的患者补充选择性用药。匹莫齐特(PMZ)在降低疼痛程度方面优于CBZ,但PMZ服用后会产生较严重的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得到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