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微变形减震桩对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kou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中西部一些多山地区的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山区地形多变,地质条件复杂,在这种环境条件中进行工程的建设将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以贵阳市标志性建筑—贵阳花果园办公一号楼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对象展开的相关研究论述。文中工程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由于依山而建而受到场地限制,所以在设计时采用了高落差基础设计方案。这个方案采用了把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基础设置于山顶的方法,由此产生了山顶桩基础在复杂的受力状态下能否保证山顶地基安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中采用了减震桩技术,该技术利用转移力的作用路径和阻尼隔震的方法减轻地震荷载下上部结构对作为地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为了对这种技术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测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减震桩受力性能和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减震桩设计时考虑到地震发生时要求降低其对岩质边坡稳定影响的目的,采取了利用其竖向承载能力而降低其水平承载能力的方法,这与普通混凝土灌注桩的承载性能有所不同,因此文中对减震桩的水平、竖向承载性能以及岩质边坡的稳定理论进行了论述。对于减震桩的减震作用研究,文中建立了上部主体结构-减震桩-岩质边坡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在上部主体结构自重荷载和地震荷载两种受荷状况下结构体中减震桩与岩质边坡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对减震桩与岩质边坡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在工程实测分析方面,通过对减震桩的受力性能监测和岩质边坡变形的监测,分析了结构自重荷载下减震桩的受力性能和岩质边坡的变形特征。通过本文对微变形减震桩力学性能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减震桩发挥的承载性能与端承型混凝土灌注桩较为相似,减震桩主要承受竖向荷载而对水平荷载的承担较小,地震荷载下主体结构产生的水平力主要传至抗剪桩来承担;根据已有的桩基承载力计算和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成果,对减震桩的水平、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对水平地震荷载下判断岩质边坡稳定的动力安全系数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花果园办公一号楼工程减震桩受力、岩质边坡变形的监测和有限元数值模型的计算分析,对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微变形减震桩在保障岩质高边坡稳定性方面发挥的效果进行了量的推导。将这些结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可以为减震桩设计和施工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对同类工程基础施工采用减震桩技术时的边坡稳定性判断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
其他文献
岩基上混凝土坝踵区的开裂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水工坝体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本文针对基于岩基上的混凝土重力坝的坝踵断裂准则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且通过模型试验对其尺寸效
本文在现有的冻结法凿井,井壁、冻结壁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混凝土水化热性质,分析冻结法施工井壁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成分、放热性能及水化热的产生机理
深土冻胀融沉特性研究是人工冻结法向城市地下空间推广的关键技术和重要基础研究工作。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冻胀试验装置,本文自行研制了可实现微机数据采集的冻胀试验装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不仅局限在功能上,更要满足现代艺术和审美特征,于是就促使研究、设计人员不断的更新和创造,空间钢结构体系类的建筑尤
学位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高科技的应用,对能源的消耗也极具加大,虽然石油和煤炭给人类解决了大部分能源问题,但是随之而生的是环境的急剧恶化、温室效应以及安全等诸多问题。所以许
北京地铁车站目前已经逐渐兴起洞桩法施工,这是一个将传统的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和暗挖法进行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方法。洞桩法在提前施作好的边桩、中柱和拱部初支的保护下,暗挖土
在铁道、公路等土木工程的滑坡治理中,广泛地采用抗滑桩,实践证明这种支挡结构效果良好,但是现有的抗滑桩结构都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岩土体自身的强度。 鉴于上
无背索斜拉桥是一种结构体系新颖的斜拉桥型,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塔的自重而不是背索索力来平衡主跨梁体的自重。本文对其施工控制和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系统进行了
近年来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我国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种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钢和混凝土构件各自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组合结构形式。其中,混凝土柱—钢梁组合结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