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分离和反应增容是两种最为常见的控制共混物微观结构的方法。通过研究相分离过程和增容反应的机理,可以实现对聚合物共混物微观结构乃至宏观性能的控制。本文利用旋转流变仪,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等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硅粒子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MMA/SAN)体系相分离的影响,PMMA/SAN体系的相分离动力学、聚苯乙烯/乙烯-辛烯无规共聚物(PS/POE)共混体系的反应增容以及PS/PMMA界面官能团反应,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界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对二氧化硅粒子表面进行聚苯乙烯(PS)的接枝改性,通过控制PS链段的长度,实现了粒子在PMMA相和两相界面选择性分布的调控。采用光学和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粒子及其分布对PMMA/SAN共混体系相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子对浊点温度的影响很小,但会显著地影响流变学相转变温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共混物组成和粒子分布的依赖性。结合TEM形貌的研究发现,粒子对流变学相转变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影响共混体系基体的模量或者相分离过程相结构的演变。在近临界组成中,粒子影响的主要是体系的基体模量,尤其是低频区域的基体模量,而在远临界组成中,粒子影响的主要是相分离过程中相结构的演变。2.应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PMMA/SAN共混体系相分离过程中的粘弹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分离过程中,近临界组成的共混体系的高频模量会随着相分离时间不断上升。这种模量的上升是因为相分离过程中共混体系相区的组成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基于此,我们计算得到了相分离过程中相区组成随时间的演变曲线,分析的结果和测得的相图的边界值非常吻合。3.采用无水AlCl3作为催化剂实现了PS/POE共混体系的反应增容,结合旋转流变仪和SEM研究了共混体系增容前后微观形貌和粘弹性的变化。研究发现,尽管反应共混体系中共聚物的界面密度远没有达到饱和值,但是对共混物的形貌起到了很强的增容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共聚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粒子的合并作用来实现增容的。4.采用ATRP合成了具有窄分布的端基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聚合物PS-NH2和PMMA-Anhy-Anth,采用GPC联用UV检测器实现了对低浓度下PS和PMMA界面反应的定量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