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华裔作家中,谭恩美(Amy Tan)毋庸置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89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的出版,使谭恩美一夜之间成为美国文坛的明星。这部小说曾跃居美国畅销书榜首位居40个星期之久,之后她又相继出版了《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灵感女孩》(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s Daughter2001)和《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2005)。本文将从“流散”批评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贯穿谭恩美五部作品中的母女两代流散者形象,重点描述她们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最终她们通过母亲这一辈的记忆和中国文化的力量消除了各自的迷茫,摆脱这种困境,最终达到宣扬自我、重构主体、找回自我。20世纪后半叶,随着后现代语境下全球化浪潮的高涨,出现了一大批不再属于单一地域或固定身份的“流散者”(diaspora)。美国华裔作为一个流散群体,在文化身份构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流散群体文化趋同的特点。从流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有助于加深对流散文学和流散文化的理解,进而深化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从而能全面地把握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化特质。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绪论主要对“流散”的相关理论做简单的概括和梳理,以及流散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并回顾了华裔美国文学中流散者形象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分析了谭恩美作品中的四类流散者形象及其特点,重点突出了其中的母女两代流散者形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无根的漂泊、身份的危机和话语权的消失三个方面入手,层层推进分析了母女两代流散者在美国的生存困境。这三章在文化研究的身份认同、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话语权的关照下分析母女两代流散者虽然生长环境和困境都有所差异,但是她们在种族和文化夹缝中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和艰难抉择是真实的,她们的主体建构在种族、文化的纠结中都举步维艰。第五章讲述母女两代流散者化解这种困境所进行的种种尝试、探索和出路。具体分析了“讲故事”和中国文化的力量两种。“讲故事”即从上辈—母亲或姐姐的中国故事和种族记忆中寻找信心和力量,通过恢复种族记忆来回复完整的人格、确立母女流散者独特文化身份。中国文化特别是神话在母女两代流散者自我的维护和认定的过程中,起到了增强勇气的功能,她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寻根探源,挖掘祖国文化宝藏,希望从中国文化资源中找到中西文化的矛盾给她们带来痛苦和迷惘的解药,张扬自身内在的文化声音。最后一部分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