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对高超声速圆锥边界层转捩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ong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对真实飞行器气动力、气动热布局具有重大影响,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圆锥作为典型实验模型,研究其转捩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台阶对圆锥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规律同样意义重大。因此,本文采用基于纳米粒子示踪的平面激光散射(Nano-tracer-based Planar Laser Scattering,NPLS)技术、高频脉动压力测试技术以及温敏漆(Temperature Sensitive Paints,TSP)技术在Ma6风洞内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台阶对圆锥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规律。首先研究了光滑圆锥表面边界层转捩规律。在高超声速静风洞内,通过NPLS技术观察到了边界层由层流到出现第二模态波,而后边界层变薄并迅速转捩为湍流的完整过程;并对不同单位雷诺数、攻角条件下的尖锥和钝锥边界层进行了NPLS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单位雷诺数增加,边界层转捩前移,但钝锥边界层转捩要明显晚于尖锥;对于尖锥模型,随攻角增大,迎风面中心线边界层转捩推迟。通过高频脉动压力测试技术在低噪声条件下对0攻角圆锥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测量,并采用功率谱密度、带通滤波和互相关计算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圆锥边界层内第二模态波的特征频率、幅值和波长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第二模态波沿流向向下游发展时,特征频率逐渐降低、幅值先增大后衰减、波长逐渐增加;随单位雷诺数增加,边界层转捩提前。在静风洞内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吻合。同时表明低噪声条件下第二模态波的发展规律与静风洞内结果一致,但边界层转捩明显提前。其次研究了0攻角条件下带不同台阶的小钝锥和尖锥边界层发展规律。在静风洞内对分别带不同高度前、后台阶的尖锥进行了脉动压力测量和NPLS流动显示实验研究;在低噪声条件下,对分别带0.5mm高度前、后台阶的小钝锥在不同单位雷诺数条件下进行了脉动压力测量,并对典型状态进行了流动显示研究,对分别带不同高度前、后台阶的尖锥进行了脉动压力测量实验;采用TSP技术对0.6mm高度的前、后台阶以及光滑尖锥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各条件下第二模态波特征频率和幅值沿流向的发展规律均与光滑圆锥中所得结论一致,但在高度较大的前台阶模型中第二模态波的波长则并非单调增加,而是出现波动;三种方法均表明后台阶对边界层转捩的影响明显大于前台阶,后台阶对边界层转捩具有促进作用,且随台阶高度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而前台阶则在高度不大时对边界层转捩反而具有抑制作用,但随高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促进作用。最后采用上述三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攻角条件下台阶对圆锥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后台阶在不同攻角下均对边界层转捩具有促进作用,而前台阶则既可能具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具有抑制作用,但前台阶对边界层发展的影响远小于相同高度的后台阶。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山东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布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省疾病报告信息系统2016—2020年布病监测数据,运用ArcGIS10.8软件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16—2020年布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2016—2020年共报告人布病14 621例,年均发病率为2.93/10万;其中男性10 438例,女性4
学位
新型运载火箭对主承载结构提出了高承载、轻量化的需求,设计制备满足承载要求的轻质复合材料主承载结构可实现火箭减重、扩大复合材料在主承载结构上的应用。本文以火箭燃料储箱间连接结构单元——X型支架为研究对象,对X型支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制备X型支架样件,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建立了一套针对大载荷、多工况且空间结构复杂的复合材料部件的优化流程。主要内容如下:(1)为X型支架主体设计了类“中”字型
在未来先进空天飞行器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需要高精度的可压缩湍流数值模拟方法来为飞行器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以上述需求为研究背景,选取一维湍流模型(One-Dimensional Turbulence,ODT)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工作。论文基于本课题组开发的守恒可压缩ODT模型,选取代表性算例,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然后将模型方法初步应用于可压缩壁湍流的规律特性研究,并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模拟自由剪切
非贴体笛卡尔网格具有生成过程简单、计算方法灵活、容易实现自适应等诸多优势,在以数值模拟为重要支撑的气动设计等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相比传统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具有极高的浮点运算能力,非常适合应用于存在众多数据密集型任务的计算流体力学(CFD)领域。为了加速数值仿真,本文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首先详细研
对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的探测与识别技术随着“低慢小”目标广泛的应用和严重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了基于多维特征融合和有向无环图多层分类器的“低慢小”目标自动识别分类技术。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低慢小”自动目标识别方法以及完整的自动目标识别链,并采用全息凝视雷达系统采集的多种空中实测“低慢小”目标数据进行实验与分析。“低慢小”目标的自动识别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关键步骤:目标多维特
随着各国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不断深化,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逐步走向工程化的阶段,各国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对其关键技术的攻破与应用方面。本文以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信号采集等为切入点,应用EtherCAT总线技术,旨在建立一套半实物仿真系统。通过建立超燃冲压发动机数学模型与六自由度模型,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信号进行采集以及输出控制指令,开展了关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首先,文章
固体推进剂的粘弹性泊松比是固体发动机结构完整性计算的重要输入参数,其千分位上微小的变化都将严重影响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和贮存寿命预估结果。而推进剂的粘弹性泊松比与时间、温度、应变率等因素相关,如何精确测量和准确预示推进剂泊松比一直是行业的难题。本文开展了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的推进剂泊松比测量试验,建立了反映推进剂细观结构的分步等效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构建了无缺陷和考虑“脱湿”损
反辐射无人机的搜索航路是无人机搜索目标雷达辐射源时在攻击区上空来回飞行的一条闭合飞行航线。为解决反辐射无人机的搜索航路规划问题,论文以无人机导引头具有视场约束的特点为切入点,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导引头视场模型的构建。通过机体坐标系与地面坐标系的转换,在研究反辐射无人机导引头电势场与机械视场交叠效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导引头视场模型,为导引头对目标雷达信号进行搜索截获的动态仿真提供了有效
空间巡查任务,是在轨服务航天器依次服务多个目标航天器的过程,服务航天器需依次进行轨道转移。本文以空间巡查任务为背景,对转移轨道速度增量快速预估、单平台巡查序列和多平台任务分配等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轨道转移速度增量快速预估模型轨道转移速度增量的计算速度直接影响着空间任务的规划效率。为了提高任务规划的速度,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替代传统优化方法,建立了基于深度神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