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拜厄特《占有》的互文性解读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wanshi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A·S·拜厄特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性的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坛独树一帜。身为作家、评论家和短篇小说家的拜厄特在1990年因其巨作《占有》荣膺英国最权威的小说奖“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同年又斩获爱尔兰“国际小说奖”(the Irish Times International Fiction Prize)。这部集拜厄特的睿智及勃勃雄心于一身的鸿篇巨著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研究学者和其他人的极大关注,小说当中包含的书信体、成长小说及侦探小说元素、神话和童话故事等使他们为之着迷。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主义及互文性等几个角度对《占有》进行研究和解读。虽然有学者从互文性角度对《占有》进行研究,然而从这一角度解读这部小说中的互文性特征仍然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从戏仿、典故、原型这三个互文性手法角度来分析《占有》中的互文性以便帮助读者理解拜厄特是如何巧妙地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及她对历史和女性的关注结合在一起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拜厄特的地位、文学成就、国内外对《占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互文性理论以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到第三章着重分析互文手法在《占有》中的具体应用。第一章分析拜厄特对侦探小说、浪漫传奇和成长小说的戏仿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怀旧情感也达到读者可以了解《占有》是一部充满互文性小说的目的。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作为《占有》中的侦探充分利用拜厄特给出的原文文本以及虚构文本中的每一个线索,肩负着揭示维多利亚时期两位诗人神秘爱情的责任。在侦探过程中,读者的动态参与实现了拜厄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将阅读的愉悦与写作的愉悦结合在一起。拜厄特将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时期的爱情进行比较以此来讽刺当代社会存在缺乏炽热情感、缺失对浪漫重视的现象。此外,作者对成长小说的戏仿强调与历史的联系。第二章探索小说中运用的童话故事和神话典故表明拜厄特对文学传统怀有崇敬和欣赏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在《门槛》中克莱德选择了死亡而不是权力和性爱打破了女性是诱惑者和灾难引起者这一刻板形象。梅鲁西娜女神这一典故的运用表明了拜厄特对女性、爱情和婚姻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拜厄特《水晶棺》版本中的公主更加强大充分展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第三章从原型颜色、原型情节和原型人物角度来分析拜厄特对女性爱情、事业和婚姻的关注。白色作为贯穿《占有》全文的基本色一方面代表着艾伦的纯洁和天真,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拉莫特和莫德封闭和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然而黑色象征着罗兰神秘的生活和黑巫师的邪恶魔法。身处不同时代的梅鲁西娜、拉莫特和莫德这三个女性形象将远古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时期结合起来表明了历史的连续性。最后一部分总结拜厄特在《占有》中运用的互文性写作手法以及从中体现出拜厄特对女性和历史的态度。互文手法强调文本与文本间的关系,互文手法研究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阅读拜厄特及其作品的方法,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拜厄特创造性的叙述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应用目前流行的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8实现窗口间数据传递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
本论文旨在用弗洛伊德意识理论阐释《面纱》女主人公凯蒂的觉醒,其中弗洛伊德意识理论包括无意识起源、本我、自我和超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批评的创始人,后来
以往关于意义问题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语义学层面上,忽略了语用因素对意义的影响。随着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认识到对意义问题的研究不应停留在语义学层面,而应结合语用因素来研
本文以慈溪市中招志愿录入程序为例,介绍了Visual Basic 6.0如何通过Microsoft JET数据库引擎实现对Excel电子表格进行直接操作.
期刊
作为一门从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科,翻译美学以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过程、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
本文以二十世纪的四部美国战争经典小说为例: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及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