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豆主茎抗倒伏性的根系发育特性解析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1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和食用油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畜牧养殖业规模逐渐扩大,对大豆蛋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进口量逐年攀升。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对保障国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粮食安全状况有重要意义。提高密度是当前提高大豆产量的主要途径。但是,密度提高容易引起单株倒伏。因此,改善大豆主茎抗倒伏能力是当前大豆育种及栽培专家的重要目标。大豆抗倒伏能力和主茎及根系特性密切相关。大豆主茎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较多,研究结果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而根系是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水分及养料的营养器官,是植株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石。根系的形态分布、健壮情况等特征都会对植株地上性状(抗倒伏性等)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根系取样和观察过程复杂而且难度较高,关于地下部根系发育特点研究较少,根系如何影响地上部性状及与抗倒伏性关系都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研究为大豆高产提供根系角度的理论依据。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受多基因调控,其表型特征可指示植株发育状态。前人研究已经表明,大豆根系发育不仅受遗传因素调控,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土壤与植物根系及土壤中其他生物形成统一而复杂的整体。酶,作为分解土壤有机物(SOM)的主要生物学驱动因子,其活性被认为是重要且可靠的生物指标之一。研究土壤胞外酶尤其是根际酶活性特点能够提供植物及土壤状态的重要信息。近几十年来,中国东北地区的黑土经历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土壤退化明显。为修复土壤,人们注意到生物炭这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有研究显示,根系会通过生理生化活动响应土壤有机质及生物炭等条件的变化,根际土壤中微生物也会对此做出响应。但此方面研究仍然不多。并且,对不同类型土壤及添加生物炭后对根系生长及根际酶活性的作用研究较少。从根系及根际酶活性角度分析大豆植株发育特点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明确大豆品种根系对不同类型土壤及生物炭添加的响应规律,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抗倒伏能力不同的Charleston(半矮秆、抗倒伏能力强)、DN594(株高较高,抗倒伏能力一般)和DN50(主茎较细,抗倒伏能力弱)三个大豆品种的主茎抗倒伏相关的直径、折断力和红外吸收光谱变化规律,然后以DN594(父本)和Charleston(母本)杂交构建RIL群体,以株高为抗倒伏性指标,分析亲本与后代根系表型特征。进而以主根长度为目标性状,参考地上部株高差异,利用BSA方法对根系长度进行QTL定位尝试;另外将三个大豆品种进行室内根盒培养,分析三个大豆品种在不同比例生物炭添加条件下的正常和退化土壤的根系表型特征;同时,建立根系发育的碳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的原位根际酶活的检测方法,分析大豆根系酶活性变化,试图明确有机质和生物炭影响大豆根系生长发育的规律,为培育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的高产抗倒伏大豆新品种提供根系角度的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主茎的直径、折断力和红外吸收光谱间密切相关。抗倒伏强的半矮秆大豆品种的直径、折断力和红外吸收光谱均较高;抗倒伏能力弱的上述指标也较小。主根长度和株高关系密切。高秆亲本DN594的主根比Charleston在高、低有机质条件下均长6 cm;同样的,高秆池后代的根系比矮秆池均长7 cm。(2)以主根长度为目标性状进行QTL定位,在1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各定位到1个QTL、7号染色体定位到2个QTL和大豆根系及株高相关。1号染色体QTL区间为344.989kb(3989348-4334337),7号染色体QTL区间分别为82.512 kb(2253793-2336305)和360.662kb(17140081-17507043),14号染色体QTL区间为1496.42 kb(5698423-7194843),在4个QTL区间内均有在大豆根系高表达的基因,从遗传学角度证明大豆主茎和根系的协同发育。(3)不同抗倒伏能力的大豆品种对土壤适应性有基因型差异,根系表型和土壤环境关系密切。Charleston和DN594适合生长在高有机质土壤,而DN50适合较低有机质含量土壤种植。向土壤中添加1%生物炭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发育,10%生物炭对根系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4)大豆根系表面存在比土壤中酶活性高的区域,即根际。主根的根际酶活性沿根系方向的扩散宽度与酶活性强度分布一致。β-葡萄糖苷酶与磷酸酶都表现为活性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到根尖活性最大的分布规律,在根尖形成酶活性热点。酶活性最强区域也是根际向土壤中扩散最大的区域。此规律在有机质和生物炭添加的各种环境下均一致。(5)β-葡萄糖苷酶与磷酸酶沿侧根方向的根际酶活性呈明显增加趋势,扩散宽度与酶活性强度分布一致,在侧根根尖区段形成酶活性热点。(6)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主根和侧根根际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磷酸酶活性。不同品种的酶活性规律不同。Charleston主根的β-葡萄糖苷酶的扩散能力及强度高于DN594与DN50,而DN594与DN50间差异不明显;而侧根上表现为DN594的根际酶强度及扩散能力最高,DN50最弱。(7)添加生物炭可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的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不同大豆抗倒伏能力的品种的响应规律不同,存在基因型差异。添加1%和10%生物炭均能提高Charleston根际酶活性;DN594在高有机质下添加1%效果最高,而在低有机质土壤里加10%效果最好;DN50于高有机质下添加10%效果最佳,在低有机质下加1%最好。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玉米-大豆轮作是主要的种植方式之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耕作技术,扩大大豆播种面积。长期连作的种植方式会使土壤养分单一偏耗,从而引起土壤生物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导致作物产量下降。轮作是一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玉米大豆轮作可以增加土壤
学位
目的:分析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TM)阻生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性拔除高风险的MTM及邻近第二磨牙防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MTM阻生患者500例曲面断层片,记录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民族),年龄分为17-30岁组和31-63岁组,分析全部患者曲面断层片下颌第二磨
学位
水稻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主产区,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夏季低温冷害频发,水稻在灌浆结实期经常会受到低温侵袭,研究证实灌浆结实期低温胁迫严重影响氮代谢酶活性进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本试验以松粳10和东农428为试验材料,以正常生长为对照,设置灌浆结实期不同天数低温处理,在人
学位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黑龙江省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连作是主要的种植方式。2020年黑龙江省玉米产量为3646.6万t,秸秆产量高达4375.9万t,由于秸秆还田技术发展滞后,导致露天焚烧污染环境。为此,农业农村部等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中,将东北地区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大力实施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等技术。合理的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可以调控土壤水分和
学位
近年来,大豆根腐病发病情况不断加重,对大豆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提高大豆产量俨然成为农业上的研究热点。与其他防治手段相比,微生物防治更具环保性。为此,本试验采用对比方法,从大豆根腐病发病情况、大豆产量以及大豆植株长势等方面,探究微生物复合菌剂添加对大豆根腐病防治和产量的影响,以期能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进而提高大豆产量,减少农业污染,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1.与对
学位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是大豆重要的品质性状,受多基因控制,挖掘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位点,对定向培育高蛋白含量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H88×P73群体为材料,用中豆芯1号鉴定群体基因型并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种子蛋白质含量,定位3个QTL(qPRO-20-1、qPRO-6-1、qPRO-6-2),其中精细定位了qPRO-20-1,并对3个QTL的聚合作用进行了分析,,为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基因克隆
学位
寒地粳稻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在种子进入成熟阶段,遭遇持续阴雨天后,常引起穗发芽现象,带来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损失,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本研究利用232份黑龙江省近年来审定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水稻抽穗后的不同时间段考查种子的发芽活性相关指标,综合评价出休眠性好的品种,为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可用的材料基础;同时,利用休眠性差异显著的品种空育131和东农42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开
学位
大豆原产于我国,因其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蛋白质,而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拥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优质的黑土资源,并且气候条件适宜大豆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连年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商品率超全国五分之四。目前,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仅是世界大豆平均单产水平的70%。株高作为影响大豆,倡导耐密,进而影响产量的重要性状。在依靠单株优势产量提高大豆平
学位
黑龙江省是我国寒地粳稻主产区,2020年黑龙江省水稻总产量占全国的13.7%。水稻产量不断提高,稻草量也随之增大,为避免大量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环境,科学有效的实施稻草还田对水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培育黑土地。稻草还田能补偿土壤潜在的肥力消耗,代替减量的化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同时,合理的施肥方式是保证土壤养分供应、培
学位
农田杂草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防治是目前农业生产当中主要采用的防治杂草的措施。在除草剂的使用中,灭生性除草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随着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逐步推广,灭生性除草剂的应用面积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但灭生性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发生药效不稳定等问题。解决灭生性除草剂的应用问题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结合仪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