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收入与信贷数量——倒“U”型理论及经验检验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n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需求通常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对于农户而言,收入增加是履行信贷到期还款义务的有效保险机制,增加了农户申请并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在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收入水平提高成为农户还款的有效保障,获取的信贷数量也随之增加。伴随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带来的高收入吸引部分农户家庭劳动力弃农务工。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结构由此发生转变,而这一变化也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得以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户性质开始有所变化,从生存小农逐渐蜕变为理性小农。随着生产性资金和技术投入增加,农户经济发展到达成熟阶段,非农就业以及农业转型升级使得农户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农户所得经济收益足以满足其生存发展的资金需求。客观上,土地细碎化和农地经营权产权残缺等因素对投资和规模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导致的低效率抑制了农户的信贷需求;从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信贷规模萎缩的现象。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农户收入与信贷数量存在倒‘U’型关系”这一假说。并且,在本研究中,尝试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以及展开实证计量分析对这一假说进行验证。理论上,以既有的小农理论为基础,借助生产函数及成本-收益函数构建模型进行推导论证,得出农户收入与其信贷数量存在倒“U”型关系的推论。实证上,借助STATA计量软件,运用有序Logit模型、非参数估计方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全国多省展开的入户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为提高实证结果的说服力,本研究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与理论分析相对应的结论。进一步探索发现:伴随收入水平提高,不同类别的农户的信贷规模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化。其中,务农农户和兼业农户的回归结果显著,而非农农户虽同样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但其结果并不显著。在作用机理上,土地细碎化和产权不明晰问题长期存在,导致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和地权稳定在生产环节难以得到保证,地权不稳定和经营规模停滞对农户收入产生了调节作用,进而抑制了农户的投资意愿,缩小信贷规模。最后,得出一致结论,即:伴随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其信贷规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伴随着非农就业增加,农户的就业结构大范围调整,农户家庭的收入结构改变,收入水平上升较快,但与此同时,地权不稳定和土地细碎化等因素对投资和规模经营的不利影响导致信贷需求反而下降,贷款规模出现缩小。基于此,在往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农村信贷发展现状,进一步确定我国农村信贷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整体的长期发展趋势。同时,基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供需状况,确定农村信贷发生转折的拐点以及所对应的时期。整体来看,各地的收入水平因其经济发展条件而异,当前部分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尚未达到拐点值。因而,在国家层面,金融部门应密切关注全国以及不同区域间农户收入的变化,依据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家庭总体收入水平的变化了解农户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因时制宜,制定恰当的信贷资金调配政策,为农村发展调拨充足的资金。针对不同地区,金融机构应做到因地制宜,确定当地农户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提供相应规模的信贷资金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良性循环发展。既要促进土地流转以扩大经营规模,也要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
其他文献
蔗渣是生产生物燃料中最有前景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之一。然而,单独的蔗渣在高负荷发酵生产生物乙醇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季节供应的约束、发酵效率低以及工艺成本高等。甘蔗糖蜜和蔗渣都是蔗糖生产过程的副产品,作为一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具有良好的乙醇产能。菊叶薯蓣是热区能源植物和药用植物,可以和甘蔗在同一地区大面积种植和加工,其丰富的薯蓣渣(富含淀粉)可以和蔗渣同时获得。这三种原料由于其可及性的保障和相对
学位
水稻的穗型和粒型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性状,阐明调控其发育的分子机制和涉及的遗传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初步研究表明,OsPLATZ1参与调控水稻穗和籽粒发育,OsPLATZ2是OsPLATZ1的同源基因,且基因序列及表达谱均高度相似,提示两者可能具有类似功能。PLATZs是一类依赖于锌的DNA结合蛋白,具有转录调控作用。水稻PLATZs仅GL6/GS6(OsPLATZ2)作为粒长基因被报道,但具
学位
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区,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宜园艺作物的生长。清末广东成立了全省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之后农业讲习所改办为农业教员讲习所,园艺学科首次被列为一门教学课程,中山大学园艺学科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它的百年旅程。中山大学园艺学科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兴起时期(1910-1924年)、全面提升时期(1924-1937年)、辗转坚持时期(1937-1945年)、整顿发展时期(1945-1
学位
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 L.)重要的农艺性状,决定了水稻品种的地区和生长季节的适应性。Ehd1是水稻特有的抽穗期关键基因,整合了不同的上游信号,促进下游成花素基因Hd3a和RFT1表达,直接影响抽穗期。前期工作中,在粳稻Dongjin(DJ)和中花11(ZH11)中过量表达Ehd1,获得了OE-Ehd1(DJ)材料,及转基因沉默材料PD(DJ)与PZ(ZH11)。表型观察表明转基因
学位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药用植物,易栽培,分布广,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降血脂等功能。马齿苋的药用价值依赖其自身丰富的活性化学成分,但活性成分不易大量获得,且目前应用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于马齿苋的植株本身,对马齿苋内生菌领域的研发尚少。植物内生菌作为植物化学成分的新型来源途径,不仅能参与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的合成,自身也能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
学位
为了探索既能增加稻田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进而减少病虫害发生,又能原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稻田间套作等复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边生产、边防控、边修复、边‘双减’”等“一石多鸟”的绿色生产目标,本研究开展了“水稻与水生花卉间作”三个方面的探索性实验:(1)水稻与再力花间作、水稻与菖蒲间作的大田实验,主要探讨间作对水稻病虫害及福寿螺的防控效应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2)四种水生花
学位
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保证其产量的关键所在;作为最主要的单子叶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花粉的正常发育是保障水稻较高产量的基本前提。迄今为止,Os AGO1b和Os AGO18已被报道可以通过结合mi RNA或si RNA来参与调控水稻生长发育、胁迫应答和抗病毒防御等过程。但它们在水稻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还不深入。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通过RNA干涉技术下调表达Os
学位
酸雨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微生物对全球碳氮平衡和全球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评估酸雨对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影响,酸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目前仍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原状土柱培养实验,模拟不同酸度和频率的酸雨对农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去探究土壤温室气体对酸雨响应的相关机制。本实验
学位
明清的广州府地处如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热水条件充足,植物生长期长,十分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广州府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以前,广州府的粮食生产便初具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到了明清两代,广州府的粮食生产在前代的基础上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本文以“粮食作物”这一现代概念代替明清广州府地方志所作的定义“谷类”作物这一传统概念,对于广州地
学位
珠江三角洲因特殊的地形地貌,区域内虽水道纵横交错,然也是台地、丘陵遍布之区。以往学者较多关注的是三角洲的堤、围等水利设施,而往往忽略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陂、塘、堰等水利建设的研究。早至汉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陂塘设施的出现,并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而逐渐深入到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区域。本文从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史出发,以明清至民国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概述此一时期珠江三角洲陂塘的修筑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