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干旱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及人类社会带来重要影响。区域旱情分析是了解种植区域土壤干旱程度、作物受旱程度、制定用水计划、实现灌区高效节水、配水的前提内容。以实时土壤水分含量数据作为灌溉的依据,使灌区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这将有利于灌区作物的灌溉管理和高效用水,保证作物产量,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对实现灌区抗旱减灾及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现有的国内外分析区域旱情的方法及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区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特征,对区域旱情分析模型进行了研究,意在提出适合我国灌区旱情分析的方法。本文将信息化技术与水量平衡模型结合起来,并利用arcgis软件,对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模拟与研究,将模型中涉及到的各个影响因素的确定方法应用整个模型当中并在陕西省某县进行运用,同时以县灌区内某一支渠的实测数据作为验证。结果表明旱情分析模型的模拟精度及适用性可以较好的满足,并得到以下结论: (1)以眉县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5种方法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参考作物腾发量并进行适用性分析,以彭曼蒙特斯公式的计算值作为标准,得出hargreaves公式不适合本地区4-10月的腾发量计算,计算结果均偏大;日值计算上Priestley-Taylor与彭曼-蒙特斯法最为接近;彭曼(1956)与修正的彭曼(1979)公式计算结果总体趋势与彭曼-蒙特斯公式一致,数值上偏大。 (2)应用降水有效系数法计算眉县地区有效降水量的数值从模型的最终结果反映是合理的。同时建立了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经验公式。 (3)通过超声波获取支渠灌溉水量,数值精度高、避免人工监测带来误差。 (4)与TDR水分传感器所测实际土壤含水量值对比验证,应用水量平衡模型分析区域旱情的方法是可行的。并利用Arcgis软件上的克里金插值功能绘制旱情趋势图效果较好。 由于本文模型中涉及到的某些要素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没有成型的理论基础,故以经验理论代之。在以后的学习中应对这方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