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统计特性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的研究在流动物理和工程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的拟序结构、流动拓扑以及应变与涡量相互作用的统计特性,并讨论了来流马赫数和入射斜激波对湍流统计特性的影响。   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统计特性。两点相关性分析证实了拟序结构主要由不对称的发卡涡组成;沿着法向,它的流向长度以及与壁面的夹角逐渐增大,这与不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相似。涡量的相关性分析定量地给出了涡结构的投影角,结果表明涡结构在远离壁面的过程中逐渐趋向流向。   (2)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在速度梯度张量不变量空间的流动拓扑。研究表明,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内层主要由径向膨胀、轴向压缩的涡结构(UFC)组成,外层主要是不稳定的应变占优区域(UN/S/S);耗散和耗散生成主要来源于UN/S/S;拟涡能主要来自于径向和轴向都膨胀的涡结构(UFS);拟涡能生成在内层由UN/S/S 主导,在外层由UFS 主导。通过考察速度梯度张量不变量在不可压缩区、压缩区和膨胀区的分布,详细研究了可压缩性对湍流统计特性的影响。与不可压缩区相比,压缩区的流体通常更稳定,流场中UFC的数目减少;膨胀区的流体通常更不稳定,流场中径向收缩、轴向拉伸的涡结构(SFS)数目减少。流体的压缩会减弱UFC的拟涡能,增大其耗散、耗散生成率和拟涡能生成率;流体的膨胀会减弱SFS的拟涡能,增大其耗散、耗散生成率以及它在内层的拟涡能生成率。旋转率张量和应变率张量第二不变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可压缩性会增强湍流的耗散,流体膨胀时通常比压缩时耗散更强。应变率张量第二、第三不变量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证实:粘性底层主要由片状结构组成,流场中片状结构比管状结构更常见。   (3)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中应变与涡量的相互作用特性,系统地分析了涡量和主应变率的几何关系、拟涡能和耗散的输运过程、不同流动拓扑的拟涡能生成大小以及拟涡能生成区的结构。研究表明,边界层内层所有流动拓扑的涡量都往往垂直于主拉伸率,拟涡能生成主要来源于不稳定的应变占优区;   边界层外层,径向收缩、轴向拉伸涡结构的涡量往往平行于主拉伸率的方向,它贡献了边界层中大部分的拟涡能生成。拟涡能生成和耗散生成在边界层内层密切相关,拟涡能增强则耗散增强,拟涡能减弱则耗散减弱,并且拟涡能生成率的幅值越大,耗散生成率的幅值也越大。在边界层外层,拟涡能增强时耗散通常会增强,拟涡能减弱时耗散的生成率往往较小。拟涡能生成区倾向于形成片状结构,并且具有强的弯曲强度;拟涡能减弱区在边界层内层倾向于形成管状结构。   (4)研究了来流马赫数对湍流边界层统计特性的影响,主要分析了M1 为2、4和6 时湍流边界层流动特征和速度梯度不变量的分布。研究表明,随着马赫数的增大,湍流强度减弱,湍流的内间歇性增强,内间歇出现的位置更靠近壁面。马赫数越大,上喷对雷诺应力的贡献越大,湍动能输运项的幅值也越大。马赫数的增大还会导致耗散和拟涡能的增强,拟涡能生成率和耗散生成率的增大,以及胀量的幅值和平均胀量的增大。在速度梯度张量不变量平面,马赫数对流动拓扑的影响很小,联合概率密度的等值线呈现“泪珠状”   分布;随着马赫数的增大,径向收缩、轴向拉伸的涡结构对边界层中耗散、拟涡能、耗散生成以及拟涡能生成的贡献减小,径向和轴向都膨胀的涡结构对这些量的贡献增大。   (5)研究了入射斜激波对湍流统计特性的影响。在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区域,近壁处的拟涡能和耗散明显减弱;远离壁面处拟涡能和耗散增强,拟涡能生成率和耗散生成率显著增大。在激波作用的下游,近壁区的拟涡能和耗散增强,拟涡能生成率和耗散生成率增大。通过分析拟涡能和耗散的输运特性发现,在激波作用的区域,胀压项促进拟涡能和耗散的增强;斜压项和压力项的幅值明显变大,拟涡能和耗散的输运仍然由生成项和粘性项主导。
其他文献
期刊
耗能减震结构是在结构中安装耗能减震装置(如粘弹性阻尼器,粘滞性阻尼器)的结构。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所输入结构中的能量大部份由耗能减震装置吸收和消耗,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
期刊
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电网的结构日趋复杂,电网发生故障后,大量的报警信息上传到调度中心,这给调度人员快速识别故障元件带来了很大困难。已有基于开关量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在
期刊
当前我国3~66kV电网广泛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此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一般占总故障的80%以上。多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选线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研究简化的系统模型寻找故障特征,确定选线判据。目前很多算法和原理已经达到商用,单独的硬件装置或者软件方法都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大多数的选线装置或软件都无法达到完全的正确率;与此同时,某些选线率相对较高的装置造价也相对较高。近几年,在我国电力体制改
针对当前开关电源不断向“小、轻、薄”方向发展的趋势,本文以一种小功率DC/DC电源为例研究了一种磁集成技术,论文总结了磁集成技术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磁件电路模型的建立、磁集成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及磁路等效变换的分析方法。首先,论文针对移相全桥全波整流变换器进行了平面集成磁件的设计。在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过程、ZVS的实现和占空比的丢失的问题后,重点研究了集成磁件在该拓扑中的设计。列出了该变换器磁件的三种
边坡失稳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形式,其发生与发展涉及到材料的弹塑性损伤、应变软化与大变形运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破坏过程,因而通常不能进行解析分析,需要采用数值方法进
期刊
在高压取能电源,柔性直流输电等应用场合,输入电压较高并且输入电压变化范围宽,常规的拓扑难于应用于这种场合。常见的方案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结构的反激变换器,但是反激变换器在较宽的输入电压变化范围内其效率不高并且开关管承受的电压应力也较大,需要较多的模块串联以降低每个模块承受的电压,并不适合于电压宽范围输入的情况。对于电压宽范围输入的场合,有文献提出采用两模式Buck-Boost的方案,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