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土壤成分影响水热传输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r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oLM及野外观测资料,选取青藏高原上三个不同下垫面的站点(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及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资料进行单点的off-line数值模拟试验。针对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的特殊性,本文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3个敏感试验:控制试验CTL即原模式,只考虑土壤矿物质作用的水热参数化方案对模式的影响;试验1是在原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改进土壤水、热传导方案;试验2综合考虑土壤成分(矿物质、砾石和有机质)共同作用的水热方案对模式的影响;试验3在试验2的基础上增加地表蒸发阻抗。逐步递进,以改进和提高CoLM陆面模式在高原的适用性和模拟能力。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仅加入有机质作用,通过分析对比试验,主要结论有:(1)藏东南站对土壤湿度的模拟有明显改善,4cm、10cm和20cm的平均偏差分别减小了0.10,0.10和0.04。对于纳木错和珠峰站,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模拟结果没有显著改进。(2)在藏东南站对地表温度和4cm土壤温度的模拟,试验2相较于试验1更接近观测值。而珠峰站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温度的模拟结果没有明显变化。总的来讲,加入有机质后,对于植被较好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模式的模拟能力有显著的改进;而对于植被较差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模式的改进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比原模式、试验2以及加入地表蒸发阻抗后的试验3,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藏东南站,土壤湿度在加入地表阻抗后的模拟得到进一步得到改进,效果较为显著,各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更接近观测值;而且在降水事件发生后,土壤含水量下降速率变缓,同观测值的下降趋势更为接近。而对纳木错站和珠峰站土壤湿度的模拟地表阻抗加入前后没有显著差别。(2)各个模拟试验对三个观测站土壤温度的模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3)加入地表阻抗后同其他试验相比,模式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潜热通量的模拟更接近观测值,变化不再剧烈。  通过分析对比试验,CoLM模式在不同下垫面的模拟效果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土壤砾石含量较高的地区,入渗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其参数化方案也较难确定。另外由于地表蒸发阻抗无法用实验仪器直接观测得到,所以只能从众多参数化方案中采用一个,结果给模式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48-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气候指数以及NOAA的ERSST海温资料等,使用EOF分解及滤波方法,重点讨论北半球冬季Ferrel环流变率
本文基于一个三维海洋模式THCM(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Model),使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计算了非线性模式中能够导致10年之后北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强度呈现
积云对流参数化是数值预报模式中最重要的非绝热加热物理过程之一,它不仅涉及到多种反馈机制和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复杂物理问题,同时还是一个需要利用闭合假设来封闭方程求解的数
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尘气溶胶不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与气候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沙尘起沙、输送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已成为现阶段地球系统研究
在全球变化的归因问题上,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除温室气体和气溶胶之外,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简称LUCC)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东部人类活动
借助准地转理论,我们对中高纬度缓变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机理有了清晰的认识。然而对于那些变化剧烈的大尺度和中尺度天气系统,由于准地转理论已不再适用,与之相对应的动
2014年随着黎瑞刚的回归,东方卫视整合SMG顶尖资源,重组改革,整合旗下星尚、新娱乐等众多制作公司和团队成立了东方卫视中心。力图将栏目和收视在一线卫视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
本文的总体目标是利用数值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气溶胶和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控制其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化学因子。该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长江三角洲的污染现状,了解
海气相互作用时刻调节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海气界面作为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现场,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海洋表层,海浪的各种要素都会对海气间的相互作用
我国新一代极轨卫星风云三号的成功发射为云与水汽的全球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针对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可见光红外以及微波波段的观测特性,设计合理的云检测算法,及水分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