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鑫培作为“谭派”的“创始人”其实并未开宗立派,他唱“靡靡之音”,改革了念白的所依据的音韵系统,创立了“文戏武唱”的新理念,这些使他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从而被后人尊为“谭派”。谭鑫培的表演特点主要以“变”为核心,其唱、念、做、打均体现着“变动不居”、“破格日新”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精神,但其“变”又奠基于京剧行当的程式上,依托行当程式,吸收多种戏曲艺术形式,融会贯通以创新。除此之外,谭鑫培的表演具有黑格尔所说的“独创性”,这是使谭鑫培成其艺术高峰的又一原因。自谭鑫培之父——谭志道始,至今谭家已传七代,被称为“谭门本派”。但受谭鑫培影响的京剧艺人诸多,王又宸、言菊朋、周信芳、余叔岩、梅兰芳等人,有的摹谭,有的学谭,有的受谭鑫培美学精神的启发从而自成风格,传承“谭派”者显然不止谭门七代。不论是谭姓传承人还是外姓学“谭”者,其表演均无法真正复制谭鑫培,其传承也具有偏离性、“活态流变性”。京剧界中“流派”纷呈,其传承者数不胜数,但从“流派”的词义及其艺术内涵而言,“流派”实则是艺术家个人的京剧表演风格化的产物,因风格的“独创性”而具有非传承性。从“流派”的传承现象来看,传承者大多以“派”自居,但对该“派”的艺术风格既不能摹仿又未传承其精髓。究其原因,实则是京剧艺术个人风格化导致的不可复制的必然规律。因为京剧是以演员为中心的、基于演员唱、念、做、打等童子功功底的“身体图式”的展开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美的艺术,演员“身体图式”的展开是基于个人在繁难艰奥的童子功时所形成的“第二天性”,个人“第二天性”的形成是个性化的,因而,在舞台上将身体展开呈现的美的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而“谭派”是谭鑫培在京剧表演中突出了个人风格的艺术现象,作为艺术而言,它本身就无法复制,亦不能为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