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各种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呼声越来越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二者并驾齐驱是必然结果。公允价值会计的探索之路上,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保持趋同,在2014年我国财政部出台了一项专门应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第39号公允价值准则,标志着我国开始推广使用公允价值。然而,和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并且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尚不完善,因此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伴随着许多问题,比如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然而相对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的审计师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否显著减弱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并不明确。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文献。然后,本文对公允价值、审计师行业专长和盈余管理三者的定义做了相关概述,并且介绍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紧接着本文大致梳理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并以2007-2017年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手工收集公允价值计量层次数据验证了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期望能为后面打算研究此问题的学者提供有限的经验证据。本文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使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比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更大。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自由裁量权,而相对于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复杂,其结果更难被验证,更容易被管理层操纵。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并不能有效的抑制上市公司通过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可能表明目前我国审计师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并且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相对不高,对行业内经济有较强的依赖性,容易受其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公允价值会计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断细化公允价值应用指南。第二,进一步健全公允价值审计准则,不断强化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第三,进一步培育审计师行业专长,不断提升专业判断能力。本文研究结论拓展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盈余管理文献,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完善和进一步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